《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阅读打卡 20181210 day 08

20181210 day 08

书名: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作者:武志红

章节:第1—第4章

摘录:

只有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并与其他人建立起真爱的关系

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小我”由无数妄念组成

心不动的瞬间最有洞察力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然而,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

也就是说,这时我的心动了,而心一动,我看见的就是我的心投射到对方身上的自己的“妄念”,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控制感被打破,会令一个人的人格暂时解体,他会从“我能掌控一切”的强大感迅速转向“我什么都做不了”的无能为力感。

睡眠浅是因为自恋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即我前面提到的,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

如果我有了一个什么样的预言,我就会只关注与这个预言相符的信息,并且会将事情朝我所预言的方向推动,而事情一旦背离了这个预言的方向,我会很容易受到刺激。

我解释说,因为我内心中接受了雨声和雷电是我控制不了的这个事实,但我不愿意接受一个人是我控制不了的这个事实。因为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内心的预言不同,这导致了我会有不同的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自恋的幻觉呢?下面一些简单的办法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首先,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和愤怒。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形成我们自恋的幻觉的养料。

我们的自恋需要以痛苦为食

人生苦难重重!

因为,在和苦难抗争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抗苦难的武器。但是,如果没有苦难了,武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每个人的命运中都有一种似乎特定的、频繁出现的痛苦,而它之所以不断轮回,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的“小我”所创造的“伟大”武器需要它。

太渴望“好”,会导致对“坏”的执着

当妈妈亲近他时,他会认为,是他此时的想法或行为令妈妈亲近他,所以他此时的“我”就是“好我”;相反,当妈妈疏远他时,他会认为,是他此时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了这一结果,所以他此时的“我”就是“坏我”。

张德芬说,我们多数人最初在自己家中会获得两个经验:

    第一,学习否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等一切内在的东西,而以父母的外在标准来看待自己;

    第二,否认自己的价值,深深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弱小的、无能的小东西,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

    这两个经验结合在一起,会令我们对“好我”特别执着,对“坏我”充满恐惧。

追求“好我”并压抑“坏我”,这是每个人的“小我”的核心逻辑。

所谓敏感就是对别人批评他、不接受他很惧怕,这就是自卑的体现。

克林顿对希拉里有致命的吸引力,而他们的自传均显示,迥然不同的性格是他们吸引彼此的秘密所在。

她太节俭,所以丈夫会大手大脚

丈夫的大手大脚程度,和她节俭的程度是相匹配的;她越节俭,丈夫越会大手大脚。

这种动力并不仅限于夫妻之间,也常出现在亲子之间。我们常看到,父亲一辈的人勤俭持家,视奢侈为绝对敌人,而儿子一辈却成了败家子,很快将家产给败尽。如果仔细探求其中的动力,也可以说儿子辈是帮父辈实现了他们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奢侈的愿望。

受虐的好处:道德正确+逃避责任

常见的受虐狂有两种,一种是“拯救者”,一种是“受害者”。

二元对立的“小我”结构只能导致优点和缺点并存,并且优点几乎总是缺点的另一面,我们选择了优点也就是选择了缺点。我们能做的,不是只要优点而不要缺点,而是在接受优点的同时接受缺点。

如果我们想做到接受别人,如配偶的优点和缺点并存,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好我”与“坏我”的并存。

可以说,喜欢评价是一个普遍现象,不管在什么地方,人们一旦开口,讲出来的多是评价,而很少是感觉,遑论纯净的感觉。

评价者真的在乎被评价者吗?

在不是非常明显的强迫情形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为,评价者对别人不感兴趣,他看起来是将焦点对准了你,但其实,他感兴趣的只是将他的“小我”投诸被评价者之上,而对于评价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他没有兴趣。

这是为什么呢?从表面现象看,我容忍咨询室中出现沉默后,来访者的表达更多了。

从深层原因看,我容忍咨询室中的沉默,是在限制我的表达,限制我在咨询室中的表现。自我表现的时间少了,来访者表现的时间自然会增多。

用更准确的语言说,咨询室中的沉默,就是心理医生在限制自己“小我”的表达。当心理医生的“小我”在咨询室中退位时,来访者的“小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退,而被“小我”所掩盖的东西就会映现出来。

喋喋不休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

在那些特别有表现力的影视作品中,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常会出现长长的沉默,但这沉默不是令他们更远,而是令他们更近,便是同样的原因。

怎样才能放下评价,停止想喋喋不休的思维,而拥有清澈的感受呢?

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允许“空”的出现。

聆听:你能给别人的最好礼物

当你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要仅用你的大脑去聆听,还要用你的整个身体去聆听,在聆听的时候去感受你内在身体的能量场。这会将你的注意力从思维中带走,并创造一个真正没有思维干扰的、便于真正倾听的宁静空间。这样,你就会给予其他人空间—存在的空间。这是你可以给别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回答是:感觉是我的本真与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产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喜欢使用评价的人喜欢确定感,说起话来斩钉截铁,而富有创造力的人却势必能容忍甚至喜欢模糊状态。

苏格拉底说,知道得越多越明白自己无知,而只有接受自己的无知状态,才可能知道更多。相反,那些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人,也就是真的无知了。

感想:

每次读武志红老师的书,总会有一种颠覆感。很多平常以为是再正确不过的常识,在看了他的分析后才知道大错特错。

幸好,在很多不好的事发生之前,我已经遇到了他的书,才可以在扩大自己认知的前提下,避免错误的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阅读打卡 20181210 day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