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物事(34)豆瓣酱

江南六月,梅子成熟,自然而然地进入湿漉漉、黏糊糊的黄梅季节。雨量急增,气压下降,感觉一个字:闷。

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适合捂“黄子”。

晒“黄子”

前不久,文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竹匾的“黄子”,灰白色,带有一些青绿色的毛,很多人不懂其为何物。特别是年轻人,一定以为食物腐烂,坏掉了,赶紧扔掉。其实,做豆瓣酱,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地里的青蚕豆变黄,豆荚变黑,收下来的蚕豆晒干后,农妇们就会变着花样消化,比如煮五香豆,烧豆瓣汤。还有一种就是做豆瓣酱。

做豆瓣酱比较麻烦,工序也多。最佳时节是黄梅季。

晒干的蚕豆,水里浸泡,剥出豆仁,与一定配比的面粉揉合,做成一个个或大或小、形如椭圆形的糕饼,蒸熟,晾凉,然后排着队,躺在竹帘子上,盖上棉被或柴草,让它们捂着,出汗,发酵,长出青绿的菌毛……

此时的豆饼,黄颜色的身子斑斑点点,霉味很重。我们称之为“黄子”。天气晴好,要晒“黄子”了,一定要晒得邦邦硬,甚至有裂缝。那些青绿色的毛也要刷干净。小时候,最讨厌刷“黄子”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霉味,四处飘散的菌毛、粉尘钻进鼻腔,令人窒息。

接下来,该晒酱了。准备一只敞口的瓮缸,倒入晾凉的盐开水(数量以浸没黄子为好),然后把刷干净的“黄子”浸泡在盐开水里,在阳光下曝晒。

我记忆中的酱缸里总有一双筷子,因为每天要搅拌。还有,盖上一张网袋,给阳光开道,却不让苍蝇飞虫进去。

我的童年时代,农村种植双季稻,黄梅季正是抢收抢种的农忙季。往往,家里的酱缸暴露在外晾晒,突然乌云密布,快要下雨了。家里大人惊慌失措,赶紧从田里奔跑回家。

那缸酱可是农民一个夏天佐粥佐饭的主菜啊!如果淋了雨,就会变质,所有的辛苦全功尽弃。

刚做好的黄子糕

强光曝晒下的“黄子”早已溶化在盐开水里,颜色渐深,最终成为褐色。可以吃了,炖酱、炒酱,那豆瓣酱不仅仅是佐料还是主料呢,那时候的江南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么一缸豆瓣酱支撑着一日三餐。时过境迁,我母亲都不愿再做豆瓣酱了,想吃,去超市买。

对了,还有酱黄瓜。小时候,家里的黄瓜吃不完,洗干净后晒到半干,再往酱缸里一塞,两天后,吸入豆酱的黄瓜既咸又鲜,佐粥吃非常爽口。我咋觉得小时候的豆瓣酱总是与酱黄瓜连在一起呢?

一缸豆瓣酱

黄梅过后便是盛夏,又到晒豆瓣酱的好时机。我那好友,你做的豆瓣酱口感如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物事(34)豆瓣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