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在时间的尽头等你》观后感之一

“七·七”中国情人节,陪家里的老情人去看电影《我在时间的尽头等你》。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的电影,很应景。虽然是周二,又在疫情管控期间,影院竟然座无虚席。

或许距离热恋的感觉太久了,邻座的年轻人已经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了,我们两位老情人虽相偎更紧,但仅相视一笑。讲真,关于爱情的电影,无论多么精彩的剧情,看完以后都有“老套”的感觉,因为这个题材的创意已经被无数作家,用显微镜掘地三尺,找遍了。

这部电影让我赞叹的也的确不是故事本身有多新颖,而是教科书式的编剧功力。比如快节奏的故事节拍,扣人心弦的多重悬念设置,顺序、倒叙交叉进行的叙事方式等。

今天只说“节拍”。

什么是节拍?

简单来说,戏剧就是主角克服障碍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主角克服障碍的每次尝试就是一个“节拍”。

比如影片开始不久(因为迟到了,前面没看到),主角还在朦胧而炽烈的中学时代,刚一转身,女一号邱倩就被车撞身亡,男主林格抱起女友就向医院跑,试图挽救。在编剧看来,这就是一个节拍。

当然,只要是电影,都会有节拍。但节拍与节拍不同,编剧高手会用节拍给你营造一个快节奏的观剧体验,让你目不暇接。

该影片运用了几种方式来营造这种快节奏。

第一,给主角增加行动障碍。

障碍越多,主角克服障碍的行动就会越多,这场戏的情节密度就越大,信息量就越丰富,戏自然就越好看。

这场戏里,光女主就牺牲了三次,还都是车撞、重物砸等血淋淋死法,男主也光荣了一次,更别说流落异乡的困顿、求学道路的坎坷、男主穿越回来女主被高富帅领跑了等日常琐事了。可见主角这得多蹉跎啊!

设置多重障碍也有很多种手段,给主角增加更多的对手,比如挖墙脚的高富帅、挣地盘的黑社会、男主的老父亲等等。还有不同的环境变化,熟悉的家乡、陌生的异国、学校、社会等等。还有主角自己的内心活动变化,比如女主罹难时的绝望、女主重生后的欢喜、女主被撬了的失落等等。

第二、增加主角为了克服障碍所采取的策略。

本剧主角障碍足够丰富,但即使只有一个障碍,也可以让节奏变得很快。那就是把这个障碍分解成很多个不同的步骤和手段。比如女主第一次重生后,男主要帮助她实现到国外深造舞蹈的梦想,首先是女主没考好,拿不到奖学金,男主想办法克服了,但两个人在国外的生活又遇到了困难,男主去打几份工解决等等,这样的策略变化一直让人揪着心。

第三,写出人物情绪转折并找准最后的落点。

增加障碍跟增加策略,这两个方法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增加节拍的数量,在同样的时间内,数量越多,剧情越紧张刺激。

不过,光做到这两点还不够,要让剧情紧张刺激,编剧做到了第三点,就是梳理人物情绪线,写出主人公每一个情绪转折,也就是让节拍有更为丰富的情绪。这样,观众在感到紧张刺激的同时,才会收获巨大的情感满足。

还举刚开始女主被撞身亡的那出戏,编剧自然是交代了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主角是怎么克服障碍的,他使用的什么策略,但是除此以外,编剧还让观众感受到主角林格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从在一起的初恋甜蜜,到目睹女友被撞的惊悚恐惧,再到医院等待时的焦急不安,再到女友逝去的绝望悲恸……

编剧耐心地梳理着人物的情感变化,在写行动策略时裹挟着写情感变化,整场戏显得细腻丰富,牢牢地牵着观众的情感。

当然,一个好的结尾对影片的整体效果至关重要。

《在生命的尽头等你》这部电影结尾就很好地找准了落点。

很多时候,编剧过多聚焦在人物的行动上而忽略了角色内心的惊涛骇浪,有些编剧能抓住角色在行动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却在场景的结尾草草收场进入下一场。前两天在“爱奇艺”上看《花木兰》这部电影,前面拍的还可以,越往后越不靠谱,结尾的时候更是糟糕得稀巴烂,让我像活吞了一只绿头苍蝇。最近大火的《八佰》也是一世英名,败在晚节。其实,有些戏需要在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有些戏需要在石头已经落水之后,还要细细描写层层涟漪。

电影最后是男主生命走到了尽头,这次女主开启了时空逆转手表,男主变回桀骜不驯、阳光青春的中学少年。当他恶作剧地穿过一堆女同学,回头望见因穿越而苍老的女主时,镜头忽然变成慢动作,时间似乎凝固了,阳光洒在两人凝视的脸,那一刻,留白给观众的,是全剧情的浓缩、总结、遐想。如果全剧是节奏明快的钢琴曲,那结尾就是余音袅袅的一声柳笛。

《在生命尽头等你》,想看大片的,就别去了,想体验电影编剧艺术的,推荐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拍——《在时间的尽头等你》观后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