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赣南(6)

行走在赣南的红土地上,常常想着一个问题,一支扛着红旗的军队,而且是数以十万计的浩浩荡荡的大军何以能够在此扎根,并坚持六年多时间。换言之,他们的给养,包括吃住等生活物质和枪炮等军事物质等,又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相对井冈山地区而言,这里的人口更多,人力资源更加丰富,水系发达,便于“扩红”,也有利于筹集更多钱粮,还可以开展贸易。回想在井冈山时期,人口非常稀少,经济活动比较匮乏,根本就养不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哪怕是满足生存的粮食在山下筹集了也得专门组织“挑粮队”非常艰难地运上去。此外,在敌人封锁之后,就动弹不得,连获取基本的盐巴都极为困难。因此,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只能逐渐撤离这个地方,向南发展。

其次,赣南这里,包括闽西,除了水系发达,还有比比皆是的高山峻岭,便于机动的游击。加上赣南、闽西、粤北属于三省交界的地方,比较容易找到敌人鞭长莫及的许多空隙。

总之,这里是建立根据地的比较理想的地方。土地革命开始后,三大起义中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就发生在江西,然后两支部队一起向赣南发展。可以说,江西人民在主力战略转移后这七年多时间以及留守苏区的三年,加起来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奉献了很多。

解决这么多人的各种给养问题,主要采用了以下路径:一是实行征集,比如“打土豪”就是征集的对象之一,征集的资产或资材主要是房屋、粮食等;二是发行债券,动员群众购买;三是在建立人民政府后,在苏区征税;四是自己开办如兵工厂、被服厂等各种工厂;五是利用发达的水系开展与粤北陈济棠部的秘密贸易以及其他各种贸易;六是兴办各种合作社、供销社等,繁荣商业;七是各种缴获。

三大伟人关于给养与供给的相关论述

征集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一次性的,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后来,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现赣南有非常丰富的钨矿,于是加以开发。1932年2月22日,中央.苏区最大的国有企业——中华钨矿公司,在于都成立,离我们住的和君小镇不远。作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国有外贸企业和苏维埃政府的唯一重工业,中华钨矿公司1932年的钨矿产量为1025吨,1933年产量达到2600吨,1934年的产量是3925吨,合计接近8000吨。据介绍,那个时期这里的钨矿主要通过水路运输,销往广东、福建等地。按照当时600大洋/吨计算,在4年内共收入435万块银元。也有资料说,是600万大洋的收入。

钨矿公司的设立与投产,一举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吃饭穿衣问题以及其他给养问题,成为红色政权的主要经济支撑,也有力粉碎了敌人的不断围剿和封锁。

中华钨矿公司旧址

在办钨矿公司的过程中,伟人的二弟毛泽民发挥了很大作用。毛泽民在年轻的时候,就帮着父亲经营田产,打得一手好算盘。伟人回韶山冲后,最终动员毛泽民也走了出来。毛泽民的特长是经济,在安源办过合作.社,在上海经营过出版,到了苏区,担任了苏维埃政府首任国家银行的行长。等到钨矿公司成立后,一度还兼任钨矿公司的总经理,手下有几千个员工。

毛泽民行长和总经理

解决了收入来源,再一个问题就是分配。为此,当时成立了总供给部。总供给部最早是设在红都瑞金,在主力战略转移后,留守苏区将总供给部转移到白鹅乡的梓坑村,也就是现在的和君小镇这里。

总供给部旧址

留守苏区总供给部部长由邓子恢同志担任,下设了6个工厂。

总供给部组织序列表

在留守苏区,还有几万人没有随主力进行转移,他们的补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许多先辈付出了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

留守苏区总供给部的主要成员

在供给问题上,咱们当时的军委有一整套的规则,写得非常缜密。

关于供给标准的命令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赣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