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间的手足之争?

第一:相信孩子你能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对孩子适当放手,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试错。

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尽可能的支持他做想要做的事情,对他进行劝说而不强制。

信任的关系本身就有治愈的疗效,被信任、被需要是孩子自信心的来源之一。《父母效能练习手册》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干涉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但是,不干涉孩子,并不是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有三类事情一定要坚决制止: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危害环境的事情。像上车必须要坐安全座椅系好安全带、不乱扔垃圾这些行为是不可以妥协的。

给予孩子充足的自主性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快乐,能更好的自己独处。能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让他们更能听得进去大人的建议。

这在我们的二胎生活里非常重要,也会给妈妈减少很多工作量,妈妈不着急上火,成为良性的循环。

第二:同理心的培养:教会孩子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你喜欢的不代表别人也喜欢。通过反复强调这句话,在孩子和弟弟妹妹或者别的小朋友起冲突的时候、在想法被别人否定的时候、在他被人拒绝的时候,对孩子的劝说更容易。

平时我经常会提醒他多去观察别人的感受,教给他观察别人情绪的办法,教会他怎么来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建议妈妈们可以在日常给孩子教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这样要比孩子做错事情我们再去批评的效果好。

任何关系都需要滋养,我会尽量创造孩子两个人一起玩玩耍的时间。在玩耍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我不希望有哭闹。扔球、扔飞盘、一起看植物采集种子、一起玩玩具小汽车都是两个人喜欢的活动。如果实在想不出来,我会提议玩《游戏力》书里推荐的枕头大战,这个游戏多数孩子会喜欢,玩起来会特别疯特别的高兴。

第三:培养孩子的合作性

培养孩子的合作性,最好家长能率先有合作的态度。我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赢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要求。

「我知道你现在在看书,但是如果你能帮我拿个纸尿裤就是帮了我大忙。」

「你愿意帮我拿一张纸巾吗?我现在实在腾不开手。」

但是,我们经常会落入这样的陷阱:强迫孩子合作。想想看,当我们用心组织了语言,请求孩子帮助的时候,孩子扭头说:「不要。」

我们会是什么反应?「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不知道助人为乐吗?快过来帮我,不然以后我也不帮你!」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提醒自己合作的真正意义,合作需要每个人都接受,孩子帮助别人的行为,我们需要鼓励而不是强迫。

主动先帮助别人能获得对方更多的善意,更容易产生合作的关系。家长身体力行的帮助有需要的人,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Part 3 掌握一些「灭火」的技巧

经过上边的这些训练,能让孩子在90%的时间是团结友爱的,剩下10%的时间,也免不了打打闹闹。当两个孩子起冲突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要掌握一些灭火的技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有下面几个高频率的场景,跟大家分享一下:

俩孩子争抢一个玩具,老大把玩具抢走后,老二哇哇大哭

这个场景在弟弟六个月大以后就频频出现了,明明年龄差那么多,适合的玩具完全都不一样,但是就是要抢。

我给弟弟买了个火火兔,能播放儿歌,每次一拿出来就被哥哥一下抢走,有段时间因为这事家人没少和哥哥生气。哥哥这是典型的抢弟弟「续杯机会」的行为。后来,我给他买了一个和弟弟一模一样的火火兔,总算度过了这次危机。

读了科恩的《游戏力》一书后,我们就可以学到一些更巧妙的方法。科恩认为更有效的办法包括鼓励孩子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倾听每个孩子的立场和感受。

现在,我会让哥哥说一说为什么他俩会抢玩具,分析分析他和弟弟各自想要什么,请他想一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有时,我把弟弟从哭闹中安慰好后,只是静静的搂着哥哥聊聊天;有时,我会扮演弟弟的代言人,和哥哥辩论,把弟弟的想法说出来。

如果这些方法都不奏效,我就一把抓起玩具,抱着弟弟快跑,然后大叫:「大怪兽和小怪兽要消失了!」这种时候,哥哥会和我们追逐打闹,焦点就不在玩具上了。

给俩孩子分食物,不管怎么分孩子都觉得不公平

我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他们家育儿中的困境:他们家有三个男孩,老二老三是双胞胎,老大只比老二老三大一岁多一些。每次给三个孩子分食物都能引发一场战争。

举个吃苹果的例子,如果给每个孩子发一颗苹果,那么他们会为最大的那颗打起来,如果把三颗苹果切成一块一块,装盘子里大家一起吃,那么总会有一个孩子拿起盘子就跑。他说:「你看我家连吃个苹果都不能消停!头疼死了!」

我的朋友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出发点是公平,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公平,强调公平总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别人分到的那块苹果就是比我的大。要解决这个问题,更有效的办法是区分和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我们可以准备种类丰富的水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很多。

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面包只剩一块了,出去买也不可能,这时候老大老二都抢着想独自一人把面包吃完怎么办?给一人分半块肯定不能让他们觉得公平,即使接受了也是不情愿的,下次还是要吵吵嚷嚷。

这时候,想象「续杯理论」会有帮助。半片面包没办法蓄满两个孩子的杯子,可能只能一个人给续半杯。那剩下的两个半杯就需要我们想办法给他们找其他办法来续上了。

比如,把面包做成三明治什么的,中间夹的材料让他们自己挑之类的。

我经常会利用哥哥的自主性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由他来分配,但是分配的结果要尽量让弟弟也满意,他还可以给弟弟喂面包。或者干脆让他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他会想半天说:唉,要不我就吃两口面包就得了,我还能吃酸奶。

这些过程体现的是妈妈对大孩子的信任,这样的感觉就能蓄满大孩子的杯子,激发他来照顾小孩子。当然,如果还是搞不定,可以利用科恩介绍的终极大法:让面包怪物消失吧!

当然,不管是玩具还是食物,我们平时需要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想法:这些是家里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玩具和食物是为了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如果它们只能引起兄弟俩的争斗,那么,就让它们消失吧!怎么来让这种想法深入孩子内心?就是多说,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都要说。

老二三下五除二,把哥哥的作业撕了

弟弟会爬以后,家里经常响起哥哥的惊叫:「妈妈!悠悠太过分了,他把我的作业撕了!」「妈妈,悠悠把我刚拼好的乐高拆了!」

如果这时候我们说:「哎呀,真糟糕,但是弟弟不是故意的!」孩子马上会说:「他就是故意的!我要报仇!」然后一巴掌呼在弟弟身上,这肯定会点燃我们心里的炸药包,立马爆炸。

其实,五六岁的孩子根本分不清楚别人是不是故意的,他们都是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跟他们分析别人是不是故意的没有效果。这时候,引导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更好。

我会这样和哥哥说:「我已经尽力保护这个东西了,但是我的速度还是没有快过弟弟。那么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够不着这个东西呢?」或者说:「哎呀,作业被撕坏了,现在怎么让它还能用呢?」

其实,这些问话里已经包含了一半的解决办法,孩子会立马反应出:「把它放到高处,这样弟弟就够不到了!」「撕坏了可以用胶带粘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应对孩子间的手足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