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为什么要用失去来衡量爱情?

《前任3:再见前任》


公元2018年1月17日晚上七点半,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影院,观摩了《前任3:再见前任》。

对于是否去看这部名声在外的影片,我是犹豫的,所以一直拖到最近才看。因为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电影院里,一群少男少女哭得稀里哗啦,而我,作为一名80后的中年男子,十分尴尬的坐在他们中间,进退维谷。

但是我又无法按捺住自己对于《前任3》的好奇。好奇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它创造的票房奇迹。

根据猫眼提供的数据,《前任3》上映不到一周即票房过亿,直接秒杀《妖猫传》。到鄙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前任3》已经突破18亿,超过之前上映的《芳华》的14亿,跻身有史以来华语影片票房前五名。

但是在豆瓣上,该片评分只有5.7分,基本上属于大烂片。一些富于正义感的影评人对它也是口诛笔伐。面对这样的票房境况,我觉得冯小刚导演和陈凯歌先生是略伤感的。

另一方面让我产生好奇的,是围绕着这部影片的各种周边段子。

很多人看了《前任3》之后触动很大,表示在这部影片里获得了爱的感悟和勇气。比如说,豆瓣获得最高赞的一个短评是这样的:

“看完非常感动,直接跟对象分手了!爽!”

据我所知,还有小部分人约了前任去看《前任3》,观影过程相当紧张、严肃、刺激。影片结束后,部分男生表达了复合的意愿,但普遍遭到拒绝。具体情节发展有待后续观察。

其实,对于这类观影人群,我想问一句:你们的现任还好吗?

现在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它没有想象的那么烂。

作为2018年第一部现象级影片,它一定是有某些过人之处。换句话说,稀缺性。我认为这是一部比较少见的国产性喜剧。里面笑料很足,而且充斥着大量细思很污的内涵段子。男女猪脚也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这个我也不是很懂。场景接地气。主创们塑造了一个整天撸串、吃火锅、逛夜店的、又对女主角饱含深情的都市型男形象。

这类片子,比较成功的典型是前几年宁浩的《心花路放》。该片于2014年上映,总票房也高达11.67亿。

《前任3》里比较出彩的一点,是对当下年轻人依赖社交软件的调侃和表述。在男1和女1的情感纠葛中,刻画得最细腻的,不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倒是他们在微信上那种欲说还休、挣扎彷徨的细节。这些细节击中了很多人的笑点和泪点,可以说是相当与时俱进了。

尽管如此,它并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从某种角度来看,《前任3》的成功,更像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成功,而不是电影本身的成功。无论从镜头语言,叙事节奏和其内容意义来看,它都不是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

等我们回过神来,我们会发现《前任3》里拙劣的爱情观比比皆是。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充满了消费主义爱情观的故事。消费主义爱情的核心观念就是等价交换,不好就换。

比如说,有一句台词,“女人的黄金期就这么几年”,所以一定要趁着这段时期找一个价值相等的男人。过了这几年,您可就得掉价了,到时候就找不到更好的了。

电影里有一段戏:男2和女2分手后攒了一个了断局,两人约在酒吧,把之前给对方买的东西一一交还。每拿一样东西,就算出该物品的价格,如果谁拿出的东西价格低了,就补差价,或者喝一杯酒作罚。

这幕场景看起来喜剧又浪漫,其实骨子里是等价交换的爱情观。我用一双2800的皮鞋,换你5000块的钱包。没有说出来的是,我用几年的青春美丽,换取你事业成功的爱和照顾。有差价怎么办?欠债的一方补偿。

男1和女1的爱情死的不明不白。

他们貌似用情至深,把对方爱得入骨。可偏偏一个死活不挽留,一个死活不回头。明明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可以把割裂的情感重新连接起来。可他们偏不。自始至终,两人都没有为挽回这段感情付出过真正的努力,连发一条微信问候的自尊都不放下。

他们为什么不挽留对方?其实也可以解释。因为相对于“去爱”,他们更在乎另一件事:被爱。

艾利希·弗洛姆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人们对于爱的观念,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去爱是需要能力的,需要你本身是一个充满积极创造性的人。而被爱则需要证明你足够有吸引力。

男1和女1分手后,坚决不肯先打破僵局,因为“谁要是先联系对方就输了”。这里输的是什么?输的是你没有对方“值得被爱”。只有被爱的人有资格不联系对方,三天不回微信。而去爱的人呢,不仅要付出时间金钱,还要放得下自尊。这很难。爱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被爱则容易多了。

女1分手后,独自去旅行,却在朋友圈发全身照来证明自己被爱的价值。而男1则参加各种有年轻异性的活动来证明自己被爱的价值。男1和女1与其说互相牵挂,倒不如说恐惧,害怕自己被爱的价值先被对方否定掉。

所以,真正让男1和女1分手的原因,不是爱的不够深,不是放不下自尊,也不是种种阴差阳错的错过,而是他们都是等着被爱的人,而不是有能力去爱的人。

最后,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当然也有打动人的地方。但与其说是男女主人公的遭遇令人感动,倒不如说是观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并为之而触动。

关于前任,这本身就是个足够虐心的主题。坐在我身后有一对男女,女生在后半个小时就不断的哭泣,男生则很坚强的护着她(搞不清楚是前任、现任,还是下一任)。我相信那些看了电影而流泪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触。那感情也是真挚的。

可是,为什么要用失去来衡量爱情?为什么一定要用心痛的烈度,来作为爱情强度的证明?

是枝裕和导演的《比海更深》里有这么一段话,人啊,总是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总是抓不住眼前的幸福。

过去可以怀念,但不要挽回。就让它随风而逝吧。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任3》:为什么要用失去来衡量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