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这个例子 ——余映潮老师《孔己已》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这个例子

                ——余映潮老师《孔己已》教学案例分析

      余映潮老师的课,朴实无华,意蕴丰富,每次品读,都让人获益匪浅。这次,从知识学习、能力训练来学习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孔乙己》。

      一、利用课文学习知识

      学生学习课文的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王荣生)。也就是说,学习课文,要使学生获得与这篇课文相符的理解、感受,学习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

      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孔乙己》,提供了完美的典范。

      学生要获得与课文相符的理解、感受,离不开自己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总是非常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在余老师《孔乙己》教学课例中,我们同样能发现这点。比如在背景资料介绍中,就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既有这篇文章的文学常识,更有解读小说的语文知识。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讲述孔乙己的遭遇,是“儿童视角”。孔乙己的故事在咸亨酒店发生,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出场、退场,这是故事的“场景设置”。伤疤与挨打的“照应”……余老师总能以自己的慧眼发现文本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并且要求学生“把新的知识落实到记忆里”。

      这些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的,余老师巧妙地把这些语文知识学习与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勾连起来。如儿童视角,在学过的小说中,《最后一课》、《社戏》是儿童视角。这篇课文的故事场景是咸亨酒店,《泥人张》的场景是酒楼里,《最后一课》的场景是教室,《社戏》的场景是船上。

      通过横向联系,举一反三,深化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不再是碎片,不再是躺在书本上的“死”的知识,相信它们会活化为学生解读小说时的一部分。

      学生能够把知识内化,真正为自己所吸收,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依然不会,讲了几遍,学生还是不会,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余老师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二、利用课文训练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

      余映潮老师的的确确把课文作为阅读技能学习、训练的例子,完完全全按照阅读能力训练来做。按照余老师的这种做法,语文根本就不需要刷题,切切实实做好每节课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围绕语文训练,不枝不蔓。记得周枫林老师曾经说,面对现在我们这种大班额教学,只有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

      试看“概说人物”环节。

       在课例《孔乙己》中,第二个环节,是概说人物,用一句话概说的方式,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这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无穷的妙处。

      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概说孔乙己,达到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的评析,毕竟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想想我们的语文中招考试中,不是也会有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这样的题目吗?如果平时的语文课堂扎扎实实这样训练,真的就不用刷题了。

        “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一个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有自己的限制,不容易从不同角度来想,从不同方面来概括孔乙己。不同的学生,更利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概括。不同学生的思考有差别,才能够概括出一个更为丰富,全面的孔乙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自己阅读、思考,还要学会倾听,辨别,判断,倾听别的同学的回答,从同学的回答中受到启发,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学习资源。

      “在阅读中学习阅读”(黄厚江)。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过程锻炼提高。老师不去讲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而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一句话概说”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品析,在学习活动中学习、锻炼,在阅读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阅读,这才是真正的学习阅读之道。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余映潮老师以自己精致严谨的教学,展示如何用好这个例子,那就是“利用课文学习知识,利用课文训练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材这个例子 ——余映潮老师《孔己已》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