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四海归来,依然相信好运!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四海的文章,各种拖延下来就拖到了今天。

春节几部贺岁片上来后,到底看哪部电影呢?有点纠结。

看了评论后,发现四海评分很低,于是放弃四海,先看杀手。

突然有一天,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听别人的评价呢?

每个人的人生不一样,阅历不一样,看待事物的观点不一样,为什么要因别人的评价而否认一部电影呢?

于是我决定放下评判,影评预告通通不看,直接买好票和先生奔电影院而去。


1.视觉的盛宴。
坦白说,当我像一张白纸坐在电影院里,随着四海的剧目缓缓推开来,真的让我惊艳到了。

首先在色彩的美感上,导演是一个非常有艺术鉴赏力的人。耀和欢颂生活的小岛,本身就是很静溢柔美的。

当海风吹在脸上,两个人漫步在海边,谈论着理想,谈论着各自的小生活……

其次导演用一虚一实,由近拉远,再由远至近的画面感,很小清新的美感,就出来了。

坦白说,我觉得在这里上了一堂摄影课,除了技巧还有视觉上的惊艳感。

最后导演很擅长人物表情的描写,阿耀在夜市想点一首歌向心爱的女孩表白。

通过夜市的街景,再慢慢移到人物的表情上,青涩男孩懵懂的初恋感就跃然而出了。

其实拍短视频,也可以用这种手法来创作。


2.纯粹的爱情。
后续看了影评,很多人对这种爱情不屑一顾,特别是阿耀的理想是带欢颂去抓螃蟹。看电影的我却被这段爱情深深感动了。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大家的理想都是车子房子票子。

但是十七八岁的年龄,特别是生活在小城镇没有被生活压迫过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烦恼。

对爱情的憧憬就是很简单,我喜欢你,我喜欢的事情也想带你去做,如此而已。

影片中阿耀的床头有一本《麦琪的礼物》,它是欧·亨利的短篇代表作,讲一个圣诞节发生在社会底层的故事。

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

这对小夫妻生活贫苦,但各自都拥有珍贵之物。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德拉有一头瀑布般的秀发。

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金表买了一套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长发买了一条白金表链。

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礼物却变得毫无用处。


这一细节已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欢颂的离去,真的让我很意难平。

可想想生活不就是如此嘛?再美好的感情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原地,往往失去才能让我们更怀念过去。

凋落和虚空一场,也许才是生活的常态吧。

3.大城市里每个人物的缩影
阿耀和欢颂更像是被生活压扁的人,他们处处碰壁,为了生存在夹缝中求生。

当他们被迫进入都市、进入成人社会,欢迎他们的不是鲜花和音乐,也没有一盏灯真正为他们而亮起。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城市里每个人们的缩影。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每个人都希望在大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现实是残酷的,更多的人只是换了一个城市,依旧从事着以往的工作而已。

对此耀他们自嘲,没有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

在他们的曾生活的小镇里,阿耀和欢颂骑着摩托车穿行于小岛的隧道,哪怕引擎声再大,他们仍能听见彼此。

可当他们来到城市,即使坐在后座,欢颂也没能听清阿耀的知心话,因为“风声太大了”,也因为城市更大,个体的声音终会被稀释。

我想大城市的每个他乡人都会有过如此的落寞感吧。

可不走出去,就会永远在小镇里循环,走出去,才能知道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可就在这走与不走的过程中,生活就悄悄地改变了形状,再难恢复如初。

此刻想起这么一段话:人生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于小镇青年而言,不见众生,不见天地,就难见自己。

这是一场困局,是罗生门,耀逃不开,任何一个小镇青年都逃不开。

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宿命,这一类人的宿命。


4.用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阿耀说: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

欢颂说:自己想要的家墙壁是白色的,有地毯,地毯的毛可以长一点,有阳台,有浅色的枕头,不用落地窗,喜欢蓝色的窗帘。

看电影的我,被这段话温暖到了,这不正是我的家吗?房子不需要很大,有爱就足够。

幸福对于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定义,于我而言,一屋四人三餐四季就是最简单的幸福。

人总是在年轻的时候多闯荡一下,遇见很多人,看到很多种生活,才能找到自己,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而欢颂其实是幸运的,她一直都是人间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写在最后的话:
愿你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经历人生起伏,了解世间冷暖、世道规则残酷后,依然决定珍惜所有,带着所爱,好好活着。

所有的欢欣与痛苦,都是生命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相同的重量。

愿你历经沧桑,四海归来,依然相信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你四海归来,依然相信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