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2

北大教授百字微博被指12处语病,恰恰说明了社会对知名人士的尊重,也说明文字无小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的百字微博被指12处语病,不是吹毛求疵

劳动节假期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劳动”的成果。5月1日,有920万微博粉丝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在个人微博上发布的一段,计有116个字的文字引发关注。有网友指出,该条微博里出现12处语病。

初看这条新闻,感觉到不可思议,因为被挑错的对象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就是专业搞文字的,是知名的教授。

由此,很快大脑中闪现出了文化人的一些囧事儿,或者是一系列的囧。

2018年5月,北大校长林建华就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引发了舆论的关注,随后校长本人专门就致辞读错字道歉,并表示:你们的校长并非完美的人。

无独有偶,清华也在一个常用的词语上“翻了车”。问题出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迎新条幅上,“热烈欢迎”写成了“热列欢迎”。在这样常见的字上面“翻车”,肯定是个“低级错误”,而不是认知的问题,但是也暴露了不认真仔细不严谨。

另外就是,曾经风靡网络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在一次参加节目中,把“耄耋”念成“毛至”,等等。

对于这些,我们可以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来解释。的确如此,中国文化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个人即使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做到万事通。

另外,也可能是无心无意之过,是一时的疏忽。要知道再怎么渊博的人,都会有“卡壳”的时候,名人在公众场合念错字,也并不少见。

对此,虽然不能说很正常,但也没必要上纲上线,谁还没有认错字的时候呢?

但是,在错误或者是失误发生后采取的态度,也就是危机管理不仅会暴露人的修养和品行,影响人设,还代表着名人、文化人的治学态度等。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北大林建华校长对此进行了公开的道歉。而张颐武回应称:这些是随手写的点评,没什么值得说的。

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文化人的错别字、语病不是小事小节,而是大问题。因为是知名人士,是公众人物,发生低级错误,特别是在个人的专长领域,的确有碍观瞻。

不排除是以下原因,一是不经意不经心,是无心无意之过;二是的确是认知的局限。等等。

总之是,错误失误因为名人效应而被放大了,而倍增了错或是误的影响。

这凸显了公众对知名人士的期待值,而“严是爱”,也是对公众人物形象的爱护和高看一眼,等等。

无论如何,错误或者是失误发生后,坦白直白的道歉并改正才是正道。辩解只能是越描越黑的。

很欣赏林建华校长的道歉书里的一句话: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想起了一句话,于右任先生曾经手书的,被传为佳话的一句话,那就是“小处不可随便”,特别是对于大师级人物来说,尤其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