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怎样开会》

前面的文章里写了《怎样开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这两天看完之后,想详细地梳理一下每个章节的内容,也便于更好的吸收运用于实践之中。

今天先主要梳理一下引言和第一讲的主要内容,具体如下:

一、引言:会议是什么

1.会议是日常工作的"家常便饭"

会议的定义:会议是人们聚在一起谋事议事定事的手段而已。

会议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它是集体行为、组织(社团)行为、领导行为,它是把有关方面的意愿表达和体现出来的行为。

2.开会始于原始社会

作者认为开会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漫长,起初是商议事儿和决定事儿,几个人聚到一起商量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后来就约定俗成固定为一种制度了。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就有了会议雏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会议就越经常化和规范化,其权威性也就越强。

作者分享了老石所想象的母系氏族社会两次开会的情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开会的源远流长,从中可以推想到,集中各方面意见进行民主决策,天生是会议的原初动因和基本功能;少数服从多数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议事规则,并且又需要有一个权威人士来维护这一规则的实施。

3.会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概念

会议蕴含着权威和权力,开会意味着体现权威和行使权力的合情合理合法。

近百年来,会议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两个趋势:

一个趋势是越来越规范化、权力化、制度化,法治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另一个趋势是越来越灵活多样,传统会议形式与现代会议形式交相辉映。

当下两个趋势在潜移默化地"合流",进行着深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不断发展起来的会议新形态使原来的会议定义相形见绌。

以会议的范式充分发扬民主,以会议的手段动员社会力量,以会议的路径推动工作,以会议的制度行使权力,一并成为我们党政治优势的组成部分。

二、第一讲:为什么开会

1.从人民大会堂说起

人民大会堂的由来: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望,等到全国解放后要建设一个供人民开会的大会堂,最好能坐下一万人,五千人可以在里面吃饭,各族人民的代表可以在那里开会商议国是。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直到1958年,建万人会堂才变成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重大工程的头号工程,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

会议的本质特征是制度安排,它具有民主的源发性、政治的庄严性、法律的权威性、治理的规范性,其重要价值不可低估。有一个直观的现象是:职务权力是通过会议选举赋予的。

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就是会议民主的不断成熟和巩固,并以法制化的权威机制发挥特定作用。

任何民主都需要有会议作保证,它最适合作为民主的载体。各地各级党政机关,一直到乡镇的党委、人大、政府都要经过会议研究决定,绝大部分工作也要经过会议部署推动,行政村、社区、村民小组也都得经常开会议事,以便举行社会基层治理的责任。

2.会议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概而言之,会议是一种工作方式,又是一种治理手段。

各种会议早已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老师要开会,学生、家长要开会,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要开会。开会在各机关单位更是经常的事,人的社会性在会议这个载体上看得最为清楚。

3.民主政治尤其需要把会开好

作者历史角度出发,再次强调了开会的必要性,即便是皇权统治下的封建王朝,会议也是必不可少的,皇帝的"早朝"实际上就是开"早会"。考古研究发现,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关于会议的甲骨文记载,从那个时候开始会议便成了民主政治的一种方式,并且与事权人权法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民主通过会议来实现,无疑是人的一大智慧。如果没有会议民主,那么,一个小村子几十户人家的事务恐怕都难以决定,更别说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大事了。开会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提供表达民意和收集民意的机会。有些领导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开会就是作指示,其实那只是会议的一小部分。

4.开会的理由很多

研究问题要开会,决定事项要开会,统一思想要开会,部署工作要开会,投票选举要开会。开会有个最平常的理由,那就是一个人干不了的事情就有了开会的必要,涉及两三个人以上的事情就有可能通过开会解决问题,一项工作涉及的人越来越需要开会。

会议作为工作方式是特别重要的,它的指导性和普适性,文件可以补充,但却无法替代。

从性质和内容区分,会议的种类形态繁多,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会议是必须开的,如法定的各级代表大会,还有董事会、理事会,一点都不能打折扣。还有的会是上级要求开的,同样要认真对待,要尽职尽责把上级的精神传达贯彻好。总之,在工作中要想开会就很容易找到理由。

因而为什么开会就有了大致的答案——因为不能个人说了算,因为许多事情需要许多人共同去做,因为需要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领导的力量,因为……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不但开会有了充分的理由,同时也就知道了为什么要开会、开会为什么了。

5.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认知会议

前面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开会,作者认为还可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深入分析开会的必然性。

正确的认识来自不同主体不同角度的实际观察及体验,来自集体的智慧。个人的思想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一个人尽管可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清楚的懂得的拿得准的,不过是管中窥豹或沧海一粟。一个人拍脑袋决定事情,历来都有很大的风险性和危害性。领导者的层级越高,责任及权力越大,越需要多听多看多思考,把各方面的智慧和意见集中起来。疑难问题摆在面前,找有关人员坐下来开个会,确实比一个人苦思冥想更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很多情形下,会议就是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的过程,目的就是要修正少数人的认识局限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差。

会议有什么用途呢?

它是基本的、管用的、常见的好方法,其方法论价值表现为实用好用耐用。进一步展开来说,会议不但是一种思维思想方法,还是沟通协商的方法,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部署推动工作的方法。领导者运用好这种方法大有益处,参会者在会议中也能获得宝贵的信息和智慧,并且能够学到有效的方法。

我们想要得出正确的认识需要开会,开会的确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因为,不能怕开会,该开的会一定要开。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开会,学会参加会,学会在会议上讲有水平的话,学会发有分量的言;学会运用会议这个工具推动工作;学会通过开会统一思想、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卓有成效开展工作。

开会很重要,但切不了被会议绑架了,要防止会议过多过滥,领导者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深入调查研究上,放在制定政策和督促检查抓落实上。特别需要重视的是,有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开会,结果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开会变成了一种形式,这是不可取的。会议不是随意乱开的,应到设法少开会、开短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1‖《怎样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