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

我从事学校工作30年,发现了一个依我看是重要的秘密一一一条独特的教育规律:中、高年级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时没把作为知识基础的基本真理牢牢地保存在记忆中终生不忘。不妨设想,一幢要建造的漂亮楼房,地基却奠立在很不结实的水泥上,灰浆总是脱落,砖石不断下掉;人们每天忙于修补未完工的地方,经常处于房子要倒塌的威胁之下。四至十年级的许多语文和数学教师,就处于这种境地:他们在建造房子,而地基却在瓦解。

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要使它十分牢固,以便后来工作的教师完全不需要考虑基础问题。你们从一年级开始工作时,要把四年级的教学大纲拿来,首先要拿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大纲,还要拿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此外,也要拿历史、自然、地理的课外读物和这些课在四年级的教学大纲。把所有这些材料加以对照和比较,并考虑一下,为使学生能在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三年级的学生需要知道什么。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8节

反思: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不稳,不可能建造出坚实的高楼大厦。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数学而言,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表内乘除法,以及基本的数量关系等,都是要学生熟练掌握,牢牢地保存在记忆中终生不忘的。这样,当学生在小学阶段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根基打好,打扎实了,在今后使用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想,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思考解决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中,尽可能多地把脑力用于创造性的工作。

反观现在我所看到的小学数学教育,到了六年级,还有一部分学生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学习过程中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基本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不会,有的还需要靠数手指头,解决问题中,一些基本的加减法数量关系搞不清楚,特别是比多、比少的关系,分不清楚是用加法还是减法。出现此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学生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对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以致于在后面的学习中越落越远,成为了数学学习的学困生。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从机械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不只是死记硬背,见过有些低年级老师让学生背加法表和减法表,也见过让学生背应用题的数学老师。不知道这些靠背诵加法表和应用题的学生,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情况会怎样。总之我不赞同这种方法,我觉得,数学学习,关键是要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中总会有这样一类学生,表面上看,他们是课堂学习中的积极分子,课堂上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往往是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他就能说出答案(且不论答案是否正确),而且每天的作业基本也都能较好地完成,平时考试、测验的成绩也都不错。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应该是班级里的优秀生了,可就是这些学生,他们在遇到一些新问题时,却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解决。其实,这些所谓的新问题就是一些简单的基本问题,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我觉得,这部分学生表面看学习积极,成绩优秀,但他们的学生却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学习。这种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单一课时的学习时,问题不大,比如说这段时间学习乘法,遇到的问题就都用乘法计算,可一旦遇到综合性问题,就不知道该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了。

所以,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感悟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的学习从机械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3、采用合适的方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避免枯燥的重复性训练,而是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训练,从而形成技能。

(1)游戏中练习。常见的有口算开火车,找朋友等。低年级课堂中,可以将此类练习作为一种常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运用中练习。很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经常用到的,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根据所学的知识编成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抽象出一类问题的模型,达到对此类问题和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3)挑战中练习。设计变式题目,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不断挑战自己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思考力和学习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