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传习录(卷中)



【一三八】诚意功夫怎么做?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刘宗周云:“良知之说,只说得个即心即理,即知即行,更无别法。”(《遗编》卷十一《阳明传信录》卷一,页十三下。)

梁启超云:“此与朱子即物穷理之说相较,真令人有絮领振裘之乐。”


[译文]

来信说:“先生您说的‘致知’的功夫,其实就是怎样让父母冬暖夏凉,如何奉养父母等,孝行发自内心地做到位,也就是‘诚意’了,并非别有个格物,这也恐怕不对吧。”

这是你以自己的意思来揣度我的观点,我没这样对你说过。如果真像你所言,怎么可能说得通呢?我的看法是“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这里所谓的“意欲”的“意”不能称做“诚意”,而必须是真正实践了使父母冬暖夏凉、侍奉他们的愿望,并且务求自己对此感到愉快而不是违心,然后才能叫做“诚意”。知道如何让父母冬暖夏凉的礼节、知道怎样适宜地侍奉父母,只是所谓的知,而不能说已经是“致知”;只有真切运用关于冬暖夏凉的知识,切实做到了让父母冬暖夏凉;运用关于奉养正恰的知识,切实做到了奉养正恰,然后才能称做“致知”。

“温凊之事,奉养之事”,都是具体的事物,但不能说知道了这些就是格物了。必须遵循自己的良知要求做到了使父母冬暖夏凉和侍奉适宜的事,而且没有丝毫的保留,然后才能说是“格物”了。父母冬暖夏凉的物“格”了,而后知冬暖夏凉的良知才算是“致”了;奉养父母适宜的物“格”了,而后知安度晚年的良知才算是“致”了。

所以,《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有了让父母冬暖夏凉的良知,而后务使父母冬暖夏凉的意才会诚;有了适宜奉养的良知,而后务使父母安度晚年的意才会诚。所以,《大学》中说:“知至而后意诚。”我的诚意、致知、格物的学说大概就是这样。你再仔细思考,也就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


释疑:

1,敬父母的愿望是“意”,不可以称为“诚意”,践行了孝敬之“意”,在践行之中内心没有丝毫的亏欠,才是“诚意”。

2,如何孝敬是“知”,孝敬父母的行动,才是“致知”。 孝敬这个事,称为“物”,不可以称为“格物”,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完完全全地践行了良知所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才是“格物”。

3,孝敬这个事做到位了,才是“物格”,然后孝敬之良知就达到了,所谓“知至”,然后孝敬之意才达到了诚,所谓“意诚”。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这一段讲的很清楚了,意就是有孝亲这个意,诚心去做就是诚意,知道孝亲就是知,认真做好就是致知。孝亲是件事,做好了就是格物。

一句话,就是真心诚意去做孝亲这件事,就是格致诚正的功夫。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落实到温凊上,知道如何奉养,而确确实实做得很好的奉养,合起来才是我所说的“致知”。在温凊奉养上,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且做得非常好,做得毫发无遗,到这个时候才能叫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把这个事做好了,然后你才知道在这个事上你致了良知。“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所以“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这才叫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这就是说“知至而后意诚”,这就是我的“诚意、致知、格物”之说,


批注:

①温清。参看第三条,注一。


②其。施本、俞本作“欲”。


③物格而后知至。《大学》经文。,见《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④参见《书诸阳卷》:“曰:‘然则朱子所谓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非致知之功乎?’曰:‘是所谓知矣,而未可以为致知也。知其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则必实致其温清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若但空然知之为如何温清奉养,而遂谓之致知,则孰非致知者耶?’《易》曰:‘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孔门不易之教,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全书》卷八)


净心斋笔录

2023年5月2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