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并举是乡村学校的坚强后盾

      为了把130所乡村小教学点建设好、管理好,泸溪县出台了《泸溪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根据学校规模大小,按照统一规范的基本标准给130所村小进行硬件改造升级。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村小(教学点)教师年收入都超过了8万元。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例行督查,督促落实“六常规一评价”,解决小规模校教学常规难开展、难落实问题。开展“五帮三送”活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10月8日  湖南日报)

      泸溪县虽地处经济并不太发达的湘西地区,但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应该是十分值得学习的标杆。该地办教育重点不是放在那些容易出成绩的县城与乡镇中心,而是立足广大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与教学点。他们的“软硬兼施”策略,成为小规模的乡村学校与教学点发展的坚强后盾。在一些地方面对小规模学校与教学点陷入办学困境时候不惜再次祭出撤并法宝时,泸溪县却坚定将这些规模学校建好管好,谁不闻之感动?乡村教育要振兴,简单撤并不靠谱,唯有用泸溪县的“软硬”并举策略,乡村教育才有希望。

        只有几十近百个学生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建好管好确实是一道难题。这些小规模学校投入过多,客观上会造成资源浪费;这些小规模乡村学校师资配备很困难,很难保证教师专职;而这些小规模学校都是地处偏远地带,条件艰苦,留住老师很难。这诸多因素影响,建设难,管理更难,其办学水平与乡镇中心地区与县城自然不可能同步。一些地方之所以要撤并这些小规模学校,就是考虑这些因素对教育的不利。但是简单撤并,不仅增加当地孩子就读成本,更降低了孩子的安全系数,继而增加义务教育辍学风险。同时将这些偏远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无形中让乡村失去乡村教育文化韵味,失去了乡村学校带来的生机,使乡村变得更寂寞孤独。有不少学者认为乡村这些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不仅仅是能够保障乡村孩子能够就近入学,也是乡村文化底蕴与勃勃生机的保障。国家叫停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撤并,既是为了保证偏远乡村孩子能够就近入学,也是为了构筑美丽多姿充满活力的乡村。

      乡村小规模学校既不能简单撤并,也不能安于现状,出路在哪?泸溪县抓住的“软”与“硬”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最佳答案。

        所谓“硬”,就是量体裁衣制定各类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让教学设施设备这些硬件得到改造升级。建设小规模学校不简单复制城镇学校,也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以实用能够满足现代教学为宗旨,破旧的一律换新的,缺少的一律立即补上。这样既可以保证这些小规模学校的硬件设施高质量,又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这等于将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所谓“硬”,还表现在让坚守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真金白银。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教师的平均年工资收入8万多元,作为地处湘西的泸溪县,偏远乡村教师的收入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确实令人羡慕不已。相信有这些真金白银支撑,扎根当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必定会越来越多。有高质量的标配硬件设施,又有一大批教师乐意扎根,教育就有了足够底气。

        所谓“软”,就是出台精细化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小规模学校的管理。由于学校规模很少,教师只有那么三五个,或者八十个,难免在管理上顾头难顾脚,也可能因认识差异有意省略不少环节,造成管理不到位。而管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办学效果。“六常规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就明确了常规管理的七个环节一个也不应缺位,这种制度引领让小规模学校对管理不再模糊不再迷茫。而制度化的例行督查,则是用刚性措施保障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不至放空炮流于形式。所谓“软”,还在于注重对教师采取能力提升对口帮扶。“五帮三送”活动成为城乡师资无缝对接的平台,让这些小规模学校教师有了切磋的机会。而教育信息化更有力推进了教育资源共享,让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快捷走进这些小规模学校。这些“软”实力毫无疑问是乡村教育提升办学质量的利器。

        泸溪县在建设管理乡村小规模学校中,既在乎硬件的坚挺,也在意软实力的强大。这种“软”“硬”并举策略,让众多小规模学校开始走出办学困境,教育已经步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轨道。这种策略毫无疑问是乡村小规模学校脱困变强的坚强后盾,值得更多小规模学校借鉴。


_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硬”并举是乡村学校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