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家之后……

工作之后没了寒暑假,每年的十一和春节成了为数不多能回家看看的日子。

其实我是一个不喜欢回家的人,我喜欢在外面闲逛。看大千世界的风情万种。

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一听到要出去玩,“耳朵上都长小脚”。

而且虽然我是去年毕业,但是“寒暑假”却依然还在。

因为刚毕业不久我就裸辞了,所以去年十一没着急回去也没着急回来,慢悠悠的就那样过了一个月。2020年春节,正值疫情,延时回京。2月中旬还在床上躺着,有一种放寒假的感觉。

所以,这次十一其实是我毕业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家省亲。第一次体会到漫长分别后的近乡情切。

01

高铁到站的时候我妈在出站口等着。东北比北京冷多了,小老太太抱臂钉在在那张望。她好像又老了一点。

我记忆里的妈妈总是她30多岁时候的样子,皮肤白皙头发乌黑油亮,笑起来爽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可能是高中开始住校开始,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从一开始的每周见一次,到后来的几个月再到现在的大半年。

我还能记得高三每周五晚上回家,学校离家不近,到家可能要快8点。妈妈会做好满满一桌子我爱吃的菜等我回来。我从周一离开家开始讲,滔滔不绝,妈妈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很快就吃饱了,静静的看着我。

我好像也没有抬头,就边吃边讲。就能这样一直唠到11点多,每周如此。

日复一日稀松平常,然后就在某天的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想认真看看她的时候,觉得她开始老了。

不是书里看到的那种“猛然发现一根刺眼的白发”,而是微微松弛的眼角,不太利落的身体,走的越来越慢,也越来越容易感到疼痛。

我挽着她的手,在沁凉的晚风里慢慢的走。手背的皮肤松弛滑腻,指腹硬硬的,留下多年操持的痕迹。

我没有思虑过未来,没有想过自己最后会定居在何方,妈妈也从来都没有要求过我必须要做什么,必须要留在哪。但是就在这一刻,我想,我实在应该多为她想想的。她这辈子已经很辛苦了,余下的日子需要我来保护她。


02

4号的时候去参加了一场婚礼。

这是我从小到大以来,第一次参加自己朋友邀请的婚礼。和从前被爸爸妈妈带着,与不认识的亲戚尴尬寒暄不同,桌子上坐的是相熟的同学,新娘走出的一刹那所有人都静默真诚的祝愿。

而小时候参加婚礼,最真挚的愿望是筷子能不能快点上。

什么宣誓举杯,都与我无关。

这次我们那桌甚至席面都没怎么吃,几个女孩,从开头哭到结尾。

婚礼真是太美好了。

我从前恐惧婚姻,也恐惧孩子。

婚姻像是枷锁,孩子是拖累。

不只是束缚住躯壳,限制自由,会造成身体的损伤,还会囚禁精神,从此背负难以摆脱的责任。

可是现在想来,如果有一个深爱的人。一切都好像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我希望不仅是我自己,我要带着我自己、家人、亲朋好友、所有人的祝福和他在一起。从此在我的社会关系里,强硬的插进一个人。

是枷锁也是羁绊,是拖累也是牵挂。

我们会有盛大的婚礼,在庄严司法的公证下喜结连理,在满座宾朋的喝彩声里共赴婚姻的殿堂。

会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我们两个优点和缺点,大眼睛白皮肤小嘴,小短腿秃头。即使不那么完美,我想还是会很爱他,因为他的出生就是馈赠。是除了妈妈以外唯一和我同体共生的人,是漫长生命里一件最窝心的礼物。

我知道我胆怯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未知。

如果有得必有失,那么总有一种希冀值得去冒险。

03

大连的物价虽然不低,但是和北京相比还是友好多了。

每次出去买东西,总感觉像白捡的一样,不买都亏。

花自己赚的钱真的很爽。劳动最光荣。

尤其是妈妈舍不得买的裙子,从前只能惋惜的安慰。现在却能大手一挥,包起来!!!

这是一种能自己控制自己和给爱的人照顾的快乐。

从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回自己家还要大包小包的买东西,觉得这是过去遗留的陋习。但是现在却发现那不仅仅是以钱换物,而是在离开的岁月里每一次细小的思念,这个酥饼真好吃,等回家了给妈妈带一份,这件衣服弟弟穿上一定合适,等过节给他带回去……于是大包小卷连接了从未断的挂念。

就像离家的时候爸妈一定要行李箱里塞满吃的和水果。大概中国式的爱都是沉默的,沉默但是统一。每一份妥帖的准备里都是一句我爱你。

04

我的很多朋友还在上学、备考或二战。有的已经在北大的学府里狂热的汲取着知识,有的还在家里兢兢业业上着网课备考。

她们很好。身上还带着学生专有的那种拘谨和认真,善良、妥协。和同事很微妙的不同,所以感受明显。

我从前纠结是考研还是上班。但是现在想来,不逃避就是好的。

上学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延缓就业;

上班是为了所需,不是因为畏难。

花开两朵,各自纷呈。

十一回来之后,我觉得什么都没变,什么又都变了。

他们没变,是我看他们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一回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