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与心经

在浩瀚如烟的知识海洋里,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阴符经、心经,照耀着茫茫幻海。《阴符经》和《心经》,文字简练,词寡而旨深,提纲擎领,囊括诸学。两部经凝练虽然是精华,但太凝了,越是后世也越不好消化。此二经两三百字,却可以全解一切至学,藏着一些不可说的隐学,他们的本质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中国历史上《阴符经》,曾被视为天书,它的原件已不可复原,被撰改版本众多,但经络骨骼尚存。《阴符经》的出名,与黄帝、鬼谷子等有关。在修真界则被誉为古今修道第一真经,紫阳真人言:“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铨。现代所学《阴符经》,作者被默认轩辕黄帝,历史也认为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等作过注解编辑。世俗之人被格式化,喜欢究竟个黑白、对错、你家我家,不足怪哉。作者是谁,批注者有几,不必究竟,天下一切知识,恒长恒在不增不减,没有任何人创造过任何知识,毫无疑问《阴符经》是见地觉者、九天真人妙藏红尘的经。

佛学世界里,有一部经被视为六百卷般若的心髓。因为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他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曾有七种汉译本驻世,于无声处和有声处,滋养了无数当得闻者,它是一种超越的,无宗教的,永恒的存在。前人翻译《心经》,用当时的平常语言---今天的文言文,已是障碍,更何况五千年来汉字的密义早已尘封,使得心经的隐学更难翻译。岁月变幻,今天的汉字已符号化没任何意境,文化传承上内核断层,过去与现在精神上无法连接;所以到今天直接出现的现象就是----一个识字的人读完心经,完全觉受不出心经内涵,用现代的语言翻译给当代人也是人天两重,彼此不知所云,所以叫芸芸众生。

两本书都叫经,经这个字本来是个平凡的字,而今在我们普通人的世界貌似都蒙上了一层神秘、高大的面纱。不可理喻。经即是径、是路、路即是道,道路有无数条,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怕你不通,不通你则痛,痛你则病,你有病啊?对,你有病;俗言“经常”,经即常,道德经“知常曰明”的“常”,“常道”之常;经天纬地,经即天,“玮”编还能三绝。这两部经,一部叫“阴符”,一部叫“心”,阴符二字是前人“唯物”的形象化,但造成了后世在丹道中的多种解释和创造。阴符是不可能被描述的,它根本不在描述的范围内,阴符者无所能观也,惟心惟微无所得见,而契合自然之性,谓‘阴符’。执自然之行,而一览众山,而不需要照见,直白点讲就是——不是谁都需要去照见五蕴皆空,特指先人,不指当代人。若流于世俗或数术皆以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尽矣。而心经的“心”奥义也在于此,可以这么说“阴符”类似“心”。

中国文化的骨髓和魂魄只有一个词语“自然”,明白了、证悟了这个词语就是明白了、证悟了佛门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这是附佛外道的人,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知道点知识后的自以为是,与那些自以为正解了中国文化而极端排斥佛学的嗔痴之徒并无二至。当初翻译佛经的人五不翻:多含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顺古不翻、这里没有的不翻。足见前人治学传道多么严谨,但是也让我们看见中国文化断层之深,后世竟然没有“语境”去直译。给后代创造方便的同时也制造了障碍,也是无奈之举。佛法所传之要义在传入之前,早被华夏先人传递,要讲上等根器他们才是。祖宗无德遗我等愚蠢似猪,它其中一层意思是赞美:“祖宗无德”=“圣人不仁”=“天地不仁”,如果你明白了先民圣学,无相可驻,转而成为新一界的无德祖宗。

两部经经对后世的嘱咐,可以用《阴符经》的一句话来总结:“知之修炼,谓之圣人”,知之者就是明白了的人。没有明白的人,前人留下的善意是:不要急着各种打坐、各类修行、练习“观”“照”。问题在于怎么样才算是明白过来?这个实在太难衡量,很多自以为明白了的人,其实并没有明白,无法自知。天人合一的设计,第一步就是明白,时间压缩到至少一年,才去行走二步三步,时代被快节奏主宰,少有人按捺得住。《一体论》附件里的超能力训练,有人要联系方式想去训练,视而不见我非支持者?如果我要搞这种训练项目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时代太快,都有训练“造物”的了,以19年为节点,尽量把我要说的话说完吧,提前整理“观”“照”篇,接下来可能会讲“觉”篇“知”篇及“教你打坐”篇,而你只要一心谦卑践行,你根本不需要上什么课,也不需要涉水各种五花八门。

《心经》《阴符经》二经的心髓,就两个字:“观、照”。骨眼开篇第一句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这样,全部说完了,其他的都是注释,也是给芸芸众生去“云云”的部分。而诸多经典里无不以“观”开头,如:《黄帝四经》第一篇叫“观”。观,在《周易》中为风为地,风行大地吹拂万物,这是观的卦象,取法于周流八方的风。

《阴符经》开篇的六个字:“观”“天”“道”“执”“行”“尽”,是一个潜藏的六字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而心经里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般若波罗蜜多等也全含在第一句话第一个字“观”。一个“观”字,众妙之门的门槛。第一个字不得解,后面的也就没甚意义,即使有意义,也无非是开始决定了结果。也就是说你在什么样的“观”体系,你就演绎出什么的天、道、执、行、尽、自在、菩萨、照见、五蕴、般若波罗蜜多,通俗点说就是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你就演绎你怎么样的一生,怎么样的归属。

观:关也。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就是把“门户”关起来了,闭关、出关,不仅是动词名词,它是描述凡到圣的身心状态变化,也就是从关里到关外的修证变化,他们的广义并不被多数人所知。后世基于此演化出了相关词语关卡、关口,现代的海关、关税;也被引申去描述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关节、难关、年关。解脱生死的“关”也非常多。观音,观光,观人类、观生死,观万物,观自在……,观,觉照,觉照到一切身心现象乃至天地生灵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隐学之一为切断六根六尘,“天”字上面两点寓意为天目开,能出生死门户观察实相。观,第二种状态“心眼观”,心是察、觉,眼是视、识。“心眼观”是谛视,这个谛就是真谛、真理、真相的意思,而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实现无障碍的“谛视”。

道观,叫“观道”,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尘封得太久,后世都是习惯性的叫“道观”。道教宫庙称“观”,不称“寺”或“庙”,道观之地,即是窥测无上天意之地,道教外观天体之象,内观无位真人,近而天人合一,身国同治,道德经等书提到的国,不一定是国家的国。《阴符经》《心经》是“道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注解、指引、说明。深微处观即能无所不见,故能观照,照之以心,契之以机,就能掌握《阴符经》核心八字:“天性,人心;人心,机心”,而明了经之“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见得爰有奇器而顿悟经之“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如此,阴符奥义呈现。

《心经》里观自在菩萨,所传神韵全在“观”字,观音成道以“观”字由外而内,由咒到弦,圆通耳根成觉圆道后,普度婆娑中留下:大悲咒和六字大明咒。观自在菩萨,即能观照自心也能观照本心, 安于万缘,心常住寂。观自在菩萨,"观", 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取其妙用,觉知“自”,我的绝对存在。 菩萨的大概意思是"启蒙有情布道众生"的意思,由“观”决定 。观自在就是觉知到幻我、回归本我的自我存在者。观自在是生命觉醒,知道我是谁的“观”者。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众生,合称‘觉有情’。“观”菩萨上求大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为行愿,回归到自然本体或谓佛陀,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所以那些解脱生死的人都需要在路上发起这个愿,观人观己,自度度他。

静坐中的每一个观自在,关键全在‘观’字。此“观”是回光返照,寂寂无念“观”我本来觉性,除此无他。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生灭即灭,寂灭现前。正所谓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观自在者,若有缘分归于寂灭自然,汝需先身体健康,汝需明白无含糊,如是次第方不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人身体不健康,体现为情绪起伏心智不坚,不一定非得是生病才叫身体不健康。身体不健康者情绪妄想杂念纠缠不休,难以安静难以坐立,真理含糊不清者,观中必入岔路或无机会到达终极彼岸,故而所有的说教、道理、流年都是围绕心悟而为。

若是身通、心悟后,观自在者,可以集中时间和空间训练“观”也,一日行至念头奔驰但不随波逐流,亦不着意清除,体证妄念本空;上等根器者五日达于空寂,驻于慧以资定,见种种相、得种种能、治种种疾;切不可此步,需继续精进,时时处处寂定性体,起观妙用,住于定以资慧;资粮足够,继续前行,若干时日便能稳固定慧如一、寂照不二;到此亦不可此步,再进一步不可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最后时;至此依然不可此步,汝多维业力牵引身而为人,是为《阴符经》“执天之行”,尽也。如此。

就我们普通人而言,观的道理在哪里呢?在生活中就是一种观察,是一种察觉,意念与行为、心念与身体、情绪与物质、生活与关系、理想与事业之间的相容,观以意静、神安、心正、明德、至善,这就是《大学》之道。先民了知“道”不生不灭,了知世间与涅盘,生死与烦恼、道佛神与蚂蚁大象了无差别,悳空妙有、中道本旨、摩诃般若本就如是,而不需要什么修行,也不需要什么教,当然就无所谓解脱,无所谓转染成净。而此六智成为修行人的口头禅就障住了我们普通人,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走过此六智。非绝对性的说,修行这些词语是病了的人留下的词语,病人以为人人都和他一样生病,就变成了后世的所有人。普通人,应做如是观。

那如何以“观”而活呢?观而和弦万有,生死无碍,自在生活?可以从三个方面过上“观自在”的日子:

一是,顺应自然。根据黑白更迭,四季演化,二十四节气等吃穿住行,顺天而为,早睡早起,勤劳工作,用心生活。在天道文化里,这个叫天道作息,天道生活。

二是,观环境,观人物,观社会规则,观流年,观心情变化,认知变化等。通过观而发现现实生活,通过看见现实生活,不断勾勒和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不断清晰的描述自己的一生。

三是,观生活琐事与大事,观身边小物与自然大物,照见万物生长收藏、成住坏空的原理逻辑;观生命,观生活,观生老,观病死,观喜乐,观悲苦,因此照见无常,而生起一股洒脱的人生气息,自在生活,就成了个初级“观自在”先生了,有机会去常寂常照。

照,《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般若的门,长时间训练照,是“观”的深层表述,照见。千百卷般若浓缩为一部《心经》;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句可再浓缩成五字“观自在菩萨”;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一个‘照’字,展开六百卷大经,照耀三六九等参差不齐的各类众生、各类群体、各类个体。

照是个什么状态?怎么照?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很多解释表明看是对的,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轨迹。前念不生指的是无念之心是为本心,后念不灭是指本心浮出后的状态,这是前两句的狭义,事实上前念、当下念、后念三者都是“照”的用,皆属梦幻泡影,故而即心即佛。照的就是这个,这个状态就是即心即我,不着一物。说直白点,你所谓修行就是照出一个“照”来。你修仙成佛一切都依着这个“照”,何足奇哉。汝心累世染习,故而需要如实层层递进。先照见自己,先向个人一样好好生活,拯救人类这种过家家的游戏不过是历劫,五蕴皆空是本来如是,一切不过是注定发生的梦境。这就是观天之道的内涵之一。

观,即照,《阴符经》中观天之道,“观”,就是天道的门,于沉睡和清醒之间,不断熏染就能与天齐一与道合一,这是一个由活心如实回照的过程,汝之口头禅与任何的修皆是妄想。华夏文化没有唯一人格神,最初也没有复杂的分门别类体系,后来所演化的一切,都是后世一代不如一代的表现,每个时段退化的程度决定与之匹配方便之门,诸子百家是典范代表,由医到武到种种,再到如今融合的各类宗派,由上往下,所以那些执于某一教派或学问者,都是不自知的自我僵化后坐井观天。千百部道经浓缩为一部《阴符经》;一部《阴符经》浓缩为一句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也”;此句浓缩成两个字“观、尽”;最后归纳在一个字“观”,道观的观。后世中国文化的精髓全入一个“观”字,一个“观”字去到照、觉、知、自、然,去到科学物理象、数、理、医、易,展开华夏文化的浩瀚璀璨。

观即是照,觉就是知,观、照、觉、知、自、然,是中国文字对所谓次第的精准刻画,他们本质是一。也就是说观和照是一不是二,只是为了表达不同的状态。观,如果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上是唯心,那么照就是意识形态上的唯物,一个似乎在心“用”,一个似乎是物体般不动的“照”,但事实上观照不二,同样的唯心与唯物不二,要二?“照”只负责随你如意。

阴符即我心,我心即天心。当你明白后,不需要任何一种形式上的修行,身心脱落烧尽一切,“照”如同阳光一样,是自然进入心扉。自然、自然、自然。即观即照,即觉即知,即闭即藏,即弊即障。观我照我,觉我知我,自我然我,有我无我。

                                                                                                       ---------文章,来自一玹氏

你可能感兴趣的:(阴符经与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