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仪式感,但不是哪儿都是你的战场!聪明的父母怎么做?

(文 / 徐亨福)

早上骑电动车送女儿,等红灯的几十秒,总会听到有送孩子的妈妈特别喜欢和擅长在电动车上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

说是“教育”,其实无非就是碎碎念的一些关于孩子在学校上课没有注意听课了、这次单元考试又没有考进前三了、中午吃饭又磨磨蹭蹭了……

那为什么说是苦口婆心呢?

她们一边诉说着孩子的“十大罪状”,一边又要孩子一遍一遍地点头保证下次如何如何听话,好好学习,最后总是不忘紧跟着一句“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知不知道?”

当你仔细看孩子的表情时,他们往往总是一脸懵懂,当绿灯亮起时,赶忙催促:“妈妈,绿灯亮了,赶紧走吧,上学要迟到了!”

妈妈苦口婆心,美其名曰“你知道我为了你有多不容易吗?”

孩子却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仔细回忆一下,同样作为父母,如果只是偶然听一次也就罢了。其实有很多次,都会听到同样的教育话语,看到熟悉的教育画面,然后在任何场合、任何地方都能够教育孩子。

我的一位邻居周姐,在家专职带娃的妈妈。勤俭持家、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对孩子也是倍加关爱。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阴天大雪,都能够准时接送孩子,辅导功课。做饭也是变着花样让孩子满意。

在这样的呵护下,孩子长得白白胖胖,身体倍棒,彬彬有礼。然而每次考试之后,却总能听到邻居家里如狂风暴雨般的大吵大闹。

事后见到周姐,总是逢人诉说自己辛辛苦苦为孩子付出一切,换来的却是孩子中等偏下的成绩,每一次辅导作业总能气得半死。

旁人也总是满脸堆笑地安慰一番,无非就是“你家孩子已经很不错了,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很懂礼貌啊,”“男孩子皮一点没事的,等长大一点学习就好了!”

可是,周姐依然不依不饶地哭诉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可是到头来孩子却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我们也总是夸赞周姐的勤快和付出,觉得把孩子照顾的这么好,周末又陪着孩子去很多补习班,按理说孩子的成绩不应该那么落后啊。

直到有一次在小区碰到周姐接孩子放学才明白一二。

远远地就听到周姐一边和另一个大姐聊天,一边对着只有9岁的孩子不停地数落。走进才听清楚,原来孩子期中考试又是班级中流,当时,她正拿着孩子70分的试卷和旁边与自己儿子的同学妈妈一起“批判”自己的儿子。

当说到情不自禁时,就开始用手指点孩子,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每次好吃好喝的供着你,考试却就只考这么点分数!”“你再看看人家XX,每次都考班级前三名,你真是丢光了我的脸!”“你说你能干什么啊?今天卷子错题改不完不准睡觉!”

就这样近一个小时地在周围好几个邻居的围观中,对着尚且只有9岁的儿子,横挑鼻子竖挑眼,最后再来一句“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你好,还不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一旁的儿子早已是满头大汗,眼里的泪水也顺着脸颊流下来。

如果不是周姐的电话响起,家人催着回家做饭,估计她还要将自己为儿子付出的种种辛苦说到半夜。

都说妈妈不容易。是的,每个妈妈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好,然后全情投入,不惜一切。

可是,很多时候,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只知道一味地讲道理,单方面的输出所谓的大道理,巴拉巴拉一大堆,却并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哪怕是片刻的喘息。

教育孩子需要仪式感,但不是哪儿都是你的战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讲道理的人,活在“应该”之中,而不是“真实”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总喜欢讲道理呢?

因为,说句不客气的话,爱讲道理的人,情商一般都很低。这种只讲道理的沟通方式,总是让别人厌烦,也让他们自己受委屈。其核心的原因在于:在沟通中,他们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讲道理,表面上是单方面的一味输出,实质上这是外界要求的内化。

在我们的成长中,如果早年的养育者对我们只讲道理,只提要求,不关注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就很容易发展成一个“过度应该”的人,这些“过度应该”表现在:

人应该应该怎么做?你应该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应该怎么做?他应该怎么做?

这些养育者跟孩子的联结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要求”、“对错”、“道理”,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引导、锻炼和发展,过度地发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其自我暴露的反作用就会适得其反,让自己和别人都不舒服。

最典型的对话就是以“你”开头,而不是以“我”或“我们”开头,这样做的最直接目的或者说伤害就是用你开头容易带给对方威胁感,用我开头可以避免让对方感觉到被攻击,从而能够接收到你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

于是,当用你开头的时候,道理总会最先冒出来,他们无法看到活生生的内心,更体会不到每个人感受上的差异,总是不知不觉就得罪别人。尤其是面对比自己各方面都弱小的孩子时,更加容易暴露出低情商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控制欲,总想控制对方,包括孩子和爱人。

如果你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身边越是亲密但是情商较低的人,对人的情绪感受力准确性较差,或者没有感受力的人,很容易导致说话做事对人的情绪感受照顾不周,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或沟通方式,显得情商很低。

他们总是喜欢说“是什么”,而不愿意也不懂得去追问“为什么是这样?”

这就好比骑马的人和马一样,马很累,骑马的人更累。

这种自我暴露会让对方尤其是没有能力反抗你的弱小者,感觉到缺乏安全感,可能带来关系的破裂。比如爸妈给别人随意说孩子不愿意公开的事情。

而往往很多父母总是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至少是拥有成年思维的人,已经具备了自尊心和羞耻感,也渴望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和亲切感,以及鼓励。

这种说话,尤其是讲道理时候的分寸感的把握特别重要,带给对方的束缚感就包含在你怎么讲。

妈妈作为女性,尤其喜欢诉说自己的不易,但是往往忽略了引导孩子,其实并不是单方面的教导,关键在于引,而引的先决条件又是以同理心为基础,而不是同情心作祟。

所有的讲道理的技巧都是基于理解本身,好的沟通永远都不是对方出一招,我们套用一个解决话术,而是两个流动的人(无论实力如何悬殊,其实本质上是平等的),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对话,最后达到双赢。

因此,人际中的高情商,就是对最熟悉最亲切的人仍然保持尊重和耐心。在你为外界他人耗费了很多精力和情绪时,千万不要忘了,你和孩子才是自己最亲切的人。

那么,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做到以下几点,也许会事半功倍。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掌控,怎么去控制世界!

做到共情,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一方考虑问题。

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命令。

都说,父母能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就开始讲道理,讲不好的时候就开始挥拳头,这样的父母,终有一天会将挥出去的拳头反噬到自己身上。

发生在4月17日的上海17岁男孩跳桥死亡事件,也许还记忆犹新。

伤害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一名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跪地痛哭……相关视频上传网络后,引起广泛关注,并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上海相关部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称,跳桥者是一个17岁男生,系某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视频中的女子系其母亲,跳桥前,该男生曾与其母亲发生口角。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经无生命体征。

悲剧引发网友关注,很多人倍感扼腕痛心。

有媒体分析,我们无法知晓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

但是,我们希望透过这件事,反思一下很多已知和常见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已经出现的教育缺失,祈求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个例,但是那些因为父母一句辱骂就跳桥、跳楼自杀的孩子,你以为仅仅只是因为这一句难听的“忠言”就厌世选择自杀逃避吗?

其实,压死孩子的永远不是最后那一句“恶语”,而是先前无数次的语言暴力伤害所累积的过程。

试问,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为了你好”?

如果生命真的无法承受之重,那就学会做一个会说话的父母,因为,会说话的父母,孩子基本都不会差。

教育孩子需要仪式感,但请父母首先卸下战士的盔甲与满身的锋芒!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孩子需要仪式感,但不是哪儿都是你的战场!聪明的父母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