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天半的时间,把《都挺好》看完了,因为这段时间刚好电视剧《都挺好》在热播,所以知道这部剧跟原生家庭有关,但是没有太多关注,也是因为公众号推送的小说第一章提起来的兴趣,结果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看完了。原本以为只是一部网络小说,都是豪门权利的争夺、感情的纠葛,但是越看越觉得好像不同于一般网络小说。一开始只是单纯的觉得小说中的明玉很惹人怜,看到她成功的事业,雷厉风行的性格,非常欣赏,就算她把自己亲哥哥送进监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是在看到她自己开始对自己的家庭有点反思,不想步父母后尘那里,我也才对小说重新定性,不再当它是一部普通的网络小说来看。
小说中的明玉是可怜的,生下来就爹不亲娘不爱,从小就被欺负,导致了后来她上大学之后再也不从家里拿一分钱,而在母亲为了给她二哥娶媳妇儿而把她在家的床位撤了之后,她就再也不回那个家了,算是被逼走了。也是从小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让她早早自食其力,异常努力,因此年纪轻轻就分管江南整个片区,可以说相当厉害了。而苏母的骤然离世,让这个表面看起来平静的家庭不再平静,让覆盖在苏母权威之下的所有矛盾一触即发。苏母的离世无异于一个军队将领的失去,没有主心骨的家庭怎么会维持原貌呢?
我一直很认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这个人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就是在说原生家庭的影响。明玉的冷酷、狠辣,都是因为生长在一个没有爱,充满打压、欺辱的环境,让她不相信世界上有值得信赖的东西,逼迫她要靠自己,只有自己强大,别人才不敢欺负你。所以在开始遇到石天冬时她并不当回事。连家人都无法相信,连亲情都不可靠,那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能让她相信的了,虽然心疼明玉,但我并不觉得她惨。可能小时候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也不太相信别人,不相信世上除了父母,还有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付出的人,所以每次看别人的故事很感怀,很羡慕,但知道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我不是这样的人。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个女强人,像Prada女王那样,雷厉风行,那真是太有成就感了。长大了发现,小时候想的考清华还是北大真的都是想太多了,因为自己都考不上,哈哈。
大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原生家庭,才对原生家庭有一点概念,随着自己了解的一点半点,开始有点惶恐,因为自己的家庭并不是一个很幸福美满的家庭,那家庭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不知道。就是这个“不知道”让我惶恐,我害怕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害怕自己很不堪,因为那时候对自己一点认知都没有,不会思考,不懂反思,不知道怎么认识自己,不知道真正的自我到底是怎样的。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者地方是容易恐惧的,因为对未知一点掌控都没有,这在我有一次去大学邻村兼职的时候深有体会。所以从开始有一点会思考之后,我一直在想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我的朋友会跟我交朋友,他们是真心跟我做朋友的吗?别人知道我是怎样的人吗?我开始有意识的学着去认识自我。想起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这算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自我认知这个概念吧(那时应该还在高中,呵呵,我还以为自己是大学毕业后才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的呢,追溯起来还是比大学早呢)。以前爸爸还在世时,我满脑子就是一件事,好好学学。爸爸几乎天天念叨让我好好学习,要考个好大学,最好考清华去,我居然也不反感,可能那时候成绩一直很好,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吧。小时候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我成绩却一直很好,就是大家的榜样。是上了高中以后,在市里面,学校里的人个个都是原来学校的尖子生,到了那种环境,我突然就不是名列前茅的了,心里应该是很失落的,已经不记得感觉了,那时候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只记得老师经常找我谈话,说我成绩起伏很大,一下很好,一下很差。现在想想,应该是当时没有很好调整自己的情绪吧,忽略惯了自己的感受了。高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高二的一次月考,可能考得不好吧,然后打电话给哥哥,结果说没两句,就开始哭,一直哭,哭了半个钟有余吧,才能说话,那时候就怕自己考不上好大学(哈哈,我居然心里还很自信,没觉得自己会考不上大学,哈哈哈),压力很大,那好像也是我第一次在家人面前这么毫无遮掩的发泄吧,我也忘了中途他有没有让我别哭了,但好在我是宣泄出来了,虽然以后我再也没干过这种事。
还是这两年,才开始认识到要重视“感受”这件事,也就想起一些往事。
像我们这一代,父母并不全是知识分子,很多还是农民,工人,能意识到子女的教育很重要,但并不懂得如何去教,只知道要上学,忽略孩子感受是常有的事,所以造成了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没有觉得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别人的感受很重要。我以前一直不懂什么叫“接受自己的情绪”,不知道怎么接受,怎么承认,觉得这是一件很抽象的东西,无法理解。有一次,妈妈晚上刷了牙还要吃东西,我正准备发火时,问了自己一句,你为什么觉得自己现在很愤怒,想发火,答案是妈妈不听医生的话,因为她睡前要吃抗病毒胶囊,抗病毒药是空腹效果比较好,现在吃东西,一会吃药就不是空腹了。哦~原来还是为了妈妈好,那就不应该发火,因为发火会吓着她,会让她变得更加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做什么事都变得战战兢兢,而我并不希望看到。因此再开口时我已经可以心平气和的说话了,妈妈也表达了她记得医生的话。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接受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自己。之后,我会更有意识的去考虑感受,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2019年,我许的愿是,做个温和的人,特别是对妈妈。
我一直觉得自己从小受的教育还是可以的,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为人处世,我都是先替他人着想,总希望别人不要因为自己蒙受损失,就像小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与人分享,而与人分享就是把你手中的糖分给别人,把你的玩具分给别人,只要你这么做了,大人就会夸你,不这么做,大人就会说你自私。小时候不懂什么叫自私,只知道不好,所以我从来都是个听话的孩子,虽然不记得自己分过什么,让过什么,但是别人一直都夸我懂事,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替父母分担。我已经忘了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我只记得小时候干了不少活,最有印象的就是农忙时帮家里收稻子,挑稻子回家,左手尾指的两道伤疤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很懂事,心里总装着别人,在我心中,为别人着想是好的品质。认识到自己本质其实还是自私的,是2018年国庆时跟好朋友去玩。
能出省很开心,我一直承诺自己要出省玩,算是对自己没有参加毕业游的遗憾弥补吧。但是那次出行是三个人。其实另一个也是大学同学,我们也都很熟,大家都挺开心出去玩的。三号那天去了一个景点,虽然人山人海的,但都很开心。那天晚上我有点不舒服。第二天去爬山,因为自己身体不适,当时的想法是我自己慢慢走上去,你们也不用管我,你们沿路一起就行了,千万不要太关照我。因为不希望自己的原因给别人带来麻烦。但是那一天很不舒服,可是我依然爬到顶了,可能也是顾影自怜,心里有一点不舒服吧,竟一路不怎么与她们搭话。当晚回到家,我想着自己这样的身体状况明天再去也是个拖累,但是因为不是住宾馆,留在人家家里的确不合适,祈祷第三天应该会稍好一些,咬咬牙撑着吧。可能是前一天身体加心里都不舒服,第三天更是有意与他们保持距离,希望不扫了他们的兴。但是我忽略了朋友的感受,我忘记了,换做是我,如果别人跟我一起在她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也断不可能让她自己一个人,丢了可真找不到了。我只想着自己,想着不要拖累她们,想着不要扫别人的兴,想着你们不要理我就好了,让我自己一个人。然后我把她的关心丢进垃圾桶,就算她一直牵着我,一直在我一侧,我内心也抗拒着。就这么僵着了。后来我一个人先坐景区大巴下去找民宿休息了,我想着这样的状态没有办法一起游玩了,还是休息吧。看着他们一起去别的景点,我的心里竟是松了一口气,突然的放松,觉得精神都好了些呢。后面,这件事一直成了我心里的结,本来也想过可能时间会慢慢冲淡吧,最坏的结果就是我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甚是不舍得,但是自己又没有勇气去解开这个结,就一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找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我身上的映射,这个,应该是吧。
是因为从小就被表扬着,不敢心里考虑自己,怕自己一任性就不再有朋友了。但是心底最深处,却也是希望有人迁就自己,希望我也是可以任性的,希望有人是永远不会离开的。这算是被压抑久了之后的反抗吗?可怜的是,反抗在自己的好朋友身上。我开始认识到,其实我也有自私的时候,人都不是圣人,都会有阳光面和阴暗面,我开始接纳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也开始有选择权,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原来觉得,可能时间长了,就过去了。蔡康永老师说,我们活久了的时候,会觉得累了,我们跟自己说,算了,我们没有原谅对方,没有每一个错误都要求被原谅这件事,我们不是圣人,做不到那件事,我们只是累了,所以就算了,岁月替我们把这件事撤销、抹除,不表示我们该原谅。这个朋友是我为数不多的朋友中的一个,我内心是很不希望留着疙瘩的,就算真的无法回到从前了,但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去承认错误,可是却一直没有勇气。看完《都挺好》,让我不由自主又想到这件事,想到自己,想到黄澜老师在非诚勿扰节目上说过的一句话,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当然非常大,但是那只是对前半生的影响,到了一定年龄,当你会鉴别自己、觉察自己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些梳理,做出关乎后半生幸福的选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这句话带我走出对原生家庭的恐惧,对自己的恐惧,让我觉得,我应该去解开这个结,我不想自己明知道不去做会留遗憾却依然不作为。
我无法自己选择出生,家庭不富裕,日子不宽裕,但要感谢父母让我有机会接受教育,让我有机会思考自我,让我能追求自我。人活在这世上,都有自己的价值,区别在于有些人知道自己的价值,有些人不知道,而我,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