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之三问: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

2020年7月22日 周三 雨

今天参加了一个不咸不淡无滋无味的会,耽误了共读第二部分《根本书籍与知性阅读》,只好爬楼回看,对比自我的阅读经验,似乎从未达到知性阅读阶段,甚至才知道有“知性阅读”的说法。大部分时候,感性阅读多,研读少,唯一的研读似乎发生在杜威书籍,但也仅限与精读,真不敢说是知性阅读,因为很少能够将书籍与生活和生命打通,反思有,对话也有,但打不通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理论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没真懂概念的内涵与结构,探寻不到本质,留下的只是一个概念而已,这是我现在最真实的问题。

1、为什么读?

第二部分回答读什么,如何读,但排在第一位的还应有为什么读的问题,这就需要再次回到核心:教师专业发展。

如前面五大假设中的第一条假设所强调的那样,教师需要具备合适的知识结构。当时强调了知识的类别以及各自的比例,此处则进一步分析。这次重点厘清的是 知识、信息、智慧之间的关系。

信息只是一些碎片,一些材料,知识则是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对信息加以组织。

知识本身也是彼此割裂的,分属不同领域,智慧则是用适宜的结构将知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致力于形成这样的智慧,“构筑合宜的大脑”。阅读有助于形成这样的智慧。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通过恰当的与生命、生活相关联的阅读,在教师内部形成一种“深刻的状态”。这种状态包含信仰和智慧,信仰是职业认同,智慧是根本能力。

此处的关联很重要,信息的关联形成知识,知识的关联形成智慧,与前面的“碎片”和“狭隘”相对;也可有信息的关联、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知识与知识的关联等等,意在让所有的知识或信息不要割裂,而是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作用。

阅读的广泛应该不难做到,尽可能多去读就可以,阅读的深度需要写出来 ,获得反馈 ,关联。

2、读什么?

根本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对根本问题(人类的和专业的)思考之上的,并在这些思考之间建立关联。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就需要回归对根本书籍的研读。

根本书籍有两个维度,一是客观的,应然的,即文中提到的三类,人类文明,奠基之作,大家小书,二是主观的,实然的,“生命之书”,那些真正嵌入到自己生命当中,构成思考原点的书籍。

这其中有一个逻辑链条:专业发展---根本能力---根本问题---根本书籍---根本概念。

3、如何读?

研读根本书籍,也叫知性阅读,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知性阅读对应的是感性阅读,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阅读,阅读者凭借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

知性阅读不等于泛读,也不等同于精读。无论哪种阅读,都是一种阅读方式,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在泛读浏览中也能迅速抓住书的核心与框架并开展反思与对话,没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即使在精读一本书,且大量的笔记也把握不住一本书的核心精髓。因此,感性阅读侧重一种单方向的片面接受过程,而知性阅读则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强调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中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构建。

区分几个概念:速读、精读、泛读、知性阅读、感性阅读

速读,是强调阅读速度的,泛读和精读是常见的阅读技能,主要是用于理解文本,积累知识。比如说,精读指向过程,可能有批注,可能有笔记,但如果没有把握到书籍的核心概念或内在结构,那么这样的精读不是知性阅读,而知性阅读是指向思维的顺应,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打破。知性阅读一定是精读,但精读却不一定是知性阅读,当然, 知性阅读也可以是泛读、甚至速读。

比如,根据读了报纸后的体会写一篇文章,就是精读,过段时间之后,你还记起来并用于理解其它社会现象的部分,就是知性阅读。

再比如,我们刚才明白了,我们日常做的精读不是知性阅读,打破了原以为“我好好做批注,写笔记,就是知性阅读”的认识,才算是一次知性阅读。

也就是说,知性阅读强调结果,强调人的理解力的提升,所以,如果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必须去进行思维力的挑战。

感性阅读对应的是知性阅读,精读对应的是泛读,以上是阅读方式,啃读,除了方式还应该包括态度(啃骨吸精),做批注,写笔记仅仅是摘录,对话和反思才能实现顺应。

4、如何训练知性阅读

起始阶段要大量摘抄,反复运用;更深一步要用心揣摩书的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要与书籍对话,聆听是前提,写下疑惑,写下实践中的问题请,写下感受与思考,批注是帮助自己梳理思想的最好办法之一;最后要与书进行生命交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书籍提供一种理解,它是一个人最内在的教育灵魂,是根本的东西,在高度理解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教育实践才可能发生。

总之,根本书籍本身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我们读起来通常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勤批注,多勾画,提取根本概念,探寻概念之间的关联,反复阅读,特别思考那些与我们自身原有认知不一样的地方。

运用知性阅读的方法去阅读根本书籍,是为“啃读”。所以,啃读=根本书籍+知性阅读,所以郝老师的公众号叫“啃读者”,这便是学术背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之三问: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