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故猎户失弓——心大,问题就小了

【原文】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

——吕不韦《吕氏春秋》

【译文】 楚国有个猎户丢失了一张弓,家人催促他赶快去找回来,猎户说:“楚人丢失了弓,被楚人捡到,又何必去寻找呢?”

这件事传到鲁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去掉‘楚’就更有意义了。”

后来老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去掉‘人’就行了。”(无人失弓,无人得弓。对于道来说,无得无失。因为万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产物)因此老子达到了大公无私。

猎户、孔子、老子三个人的言论表现了三个层次的胸襟,体现了三种思想境界。

猎户面对损失,只要是弓还在楚国,觉得就不算损失,这是胸怀全国的思想境界;儒家孔子思想境界更高,只要弓仍被人所使用,那就不算损失,这是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道家老子则境界更高,弓本从自然中来,无论如何遗失,都在自然中,仍然发挥其作用,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根本没有损失也没有获利。

人的境界越高,格局越广,能包容的事物就越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世界大了,许多问题自然就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典故猎户失弓——心大,问题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