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2 我的朋友圈短时间先后经理了两次变动,临近中午在腾讯新闻看到了袁隆平先生故去的小时,麻烦转发朋友圈以示哀悼与纪念,结果别大家秒回群嘲说新闻有误,人还在医院抢救,我道歉然后删除朋友圈,半小时后再此看到确认后的消息,情况属实,平凡而伟大的袁老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袁老是一个科学家,恰如我们每天都在吃的大米,再好吃我们也不觉得有多么难得与可贵,唯有经历过饥荒的年代才知道平凡的幸福多么难得,那有什么岁月静好,我们只是看不到背后有人在默默守护这份安静与平和罢了。
果然再次发出的朋友圈,确认的消息,反响却寥寥无几,哈哈,这个现象值得好好研究。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袁老给自己母亲的一封家书,早起反复朗读多遍,情真意切,淳朴感人,不觉间泪湿眼眶。
原文如下: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母亲怀抱1岁的袁隆平,哥哥隆津坐在旁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文章分析:首尾呼应,突出加深作者思念母亲的主题。文章以回忆开始,到现实结束,从儿时到成年的经理与母亲的教导与培养息息相关,可惜工作与生活不能两全,在母亲离世前未能见面导致终生遗憾,再到文章最后的图画描写,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读来让人不觉泪目。
我相信袁老不是刻意为之写了这篇文章,完全是真情流露,下笔自然。
中国诗词歌赋经历了早期的简单与微言大义,到秦汉时的磅礴大气,再到后来的奢华繁复,再到唐韩愈的返璞归真,乃至宋苏轼的悼亡妻的千古绝句,风格流变不具,但其中得以流传的千古文章都是讲究文以载道,讲究内容是核心,修饰是外部的道理,道才是文章的核心,能用简单的话语说清楚就不用华丽的辞藻和比喻,能用一句话就不用更多的词,讲究用最贴切的比喻说明道理而不是反复与类比,讲究层层递进,而不是重复。
袁老的文章有真情,有实意,有画面有声音,有回忆有现实,有感动无煽情,可以直入教科书了。
中国需要更多袁老这样的科学家,质朴,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事。
袁老一路走好。
世界将铭记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