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早到一定更好吗?

图片发自App

想必所有人的大学阶段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每次举行大型的活动,肯定是人山人海。人多了,管理麻烦安排麻烦,守时变得很困难。


像我的大学生涯,恰巧摊上了个所谓“守时”的院系,而我们院的全部逻辑就是“做最早到的队伍”。这听起来还挺讲礼貌的,但对于被强迫的我来说真是毫不讲道理。

次次起了个大早就到门口等着,队伍现场整理,乱做一团,好不容易弄完带队到活动地点。干什么呢?接着等。

在人头攒动的队列中,不知道尽头的等待让我分分钟崩溃。

“什么时候才开始?”

“哇,又不开始,有病吧。”

“让我们这么早来等着干嘛?”

“有完没完,别的院哪有个来的,只有我们院这样?”

抱怨此起彼伏,大家都憋着火,却只能干等着。

半小时,一小时,终于到点了,可设备还没就位,领导也没来,就接着等半小时。

结果活动只有一小时,却生生耗去了我一上午的时间。

我承认“守时”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它意味着尊重,礼貌,甚至是爱。可守时完全不等同于早到,而且早到真的好吗?我觉得不对。

首先,早到更不利于完成任务。不论是不是强制行为,早到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就是我多做了一些事,我总归会找补回来。

看看我们队伍在等待时做了什么。

“我们一大早就等着了,肯定要第一个进。”

“终于开始了,大家快进去。”

“谁让你们全挤进来的,身份证还没查呢,都出去。”

“说你呢,都出去!不让进了,都撵出去!”

“你们在这几个队怎么回事,好话听不懂啊,负责人呢?”

“一点规矩都没有,哪个院的?”

这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以为来得早就要第一个进,可道理不是这样讲的,而且大家都等烦了,想快开始,一堆人挤过去反而白白浪费了排队的意义。我们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觉得等待应该有回报,结果事与愿违。

等待会让人焦躁,早到的人通常更想快速解决问题。活动变成了一场博弈,在开始的时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活动的参与度就会大打折扣,至少我在一个不开心的状态下,是很难投入的。

早到有时真的挺没用的,仅仅是为了体现一点礼貌,从哪里不能做到,偏偏选择这种弊大于利的行为。

还是就学校活动来说,一个队伍认真参加活动,不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大吵大闹,猛刷手机。结束的时候没有留下垃圾。这些都是礼貌,尊重的表现,可老师们却不相信学生能做到,故而选择采取一种最简单的方式,省事却麻烦。师生彼此之间互不信任,这样怎样有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呢?

而且早到真的礼貌吗?也并没有,它无形中给双方都带来了压力。早到的人自觉承担了本不该做的事,而晚到一点的人也必须受到谴责的目光和言语。我只想说,只是一场活动而已,何必呢?这样来说,早到还不如迟到。你想,迟到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白眼,自知理亏,默默地站在后面,反而不影响整体的秩序。

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早到特别好呢?说实话,我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不知道从哪来的旧观念束缚着我们,我们丧失了理智。大家说,早到是好的,那便是好的。现在的制度僵化得很厉害,使得我们忘掉了我们可以改变观念,换一种方式。真正的道理是守时是好的,守时是遵守规定的时间,想要尽量的给双方带来方便和舒适,这两点我在早到这件事上都没发现。


那该怎么办呢?前置规则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麻烦。我们事先说好活动几点开始,想象可能会在哪里浪费些时间,然后编好组,告诉每个负责人下发通知,活动之前直接执行计划和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做好事前工作,老师们可以省去现场一遍一遍重复的力气,学生们也不用傻傻的等着,活动自然就顺利了。

让我们转变一下观念,了解“守时”真正的意思,才能大大地提高效率,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怨气少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不要去做那个早到的人,世界才会更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加活动,早到一定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