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课堂:不背“机械”这个锅

朋友刚学打太极拳,我们看了都想笑,根本没有太极拳的柔和、圆润。半年后,朋友打太极拳给我们看,我们笑不出来了,朋友的拳很柔和、圆润,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我们报以佩服的掌声。朋友说,每天打拳30分钟,熟能生巧,熟了,就知道“巧”在哪里了。

我练过站桩,要求双臂悬空,抱球,柔和,舒展,不僵硬。手臂要柔和,手指要柔和。刚开始,都是僵硬的,手指是僵硬的,手臂是僵硬的,师父打手、打手臂。练了半年,手指柔和了,手臂柔和了,悬空既不松也不紧了。我真正明白了“熟能生巧”的意思,而不是词典上的意思。

熟能生巧。

机械的原因,要么练得少,要么装模作样,没有好好练。

日常的每一节课,都按照习课堂的要求来上,一学期后,一定不机械,熟能生巧。

那倒不是说打半年的太极拳就一定能柔和、圆润。有的人每天半小时的太极拳,本身就是应付,应付一年、三年,也不能打出太极的味道。但你不能说那是太极拳机械。

只要人机械了,干什么都是机械的。

日常的每一节课,关起门来的每一节课,都是应付的,都是走样的,上一学期、上一学年,那个课也是机械的。

只要人机械了,上什么课都是机械的。

有人说,习课堂是机械的,死的。习课堂不背这个锅。

听樊小园老师、沈欢欢老师、许玲燕老师、杨丽萍老师、秦钰老师、王芳老师、李虹老师、沈宁老师、徐雯老师、沈春红老师……上的习课堂,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一点也不觉得机械。每次走课,路过他们的教室,都能听到他们的习课堂管理口号,听到学生主动背奖励题,听到他们的朗读示范,听到他们的具体到人的具体的行为的表扬,看到他们忙碌地穿梭在学生中间,看到他们在课堂组织,看到他们在课堂管理,看到他们在激励,也才一学期,他们的习课堂就熟了,熟了就生出“巧”来。

习课堂之所以机械,是因为没“熟”,不管干什么,不熟,都是机械的。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的。只要“熟”,不说“巧”,至少流畅,绝不会生硬。

每天的习课堂都认真练习,无非就是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合作读,无非就是读课文、读关键段、读关键句、读关键词。一个月,习课堂的流程熟烂于心了,老师的心思就可以放在怎么读,怎么朗读示范,怎么喊课堂管理口号。

有人说,习课堂的流程是定死的,怎么说不机械?

太极拳是规定的,咏春拳是规定的,为什么不说它们机械?练字要照着字帖一模一样地练,为什么不说它们机械?流程规定,那不是机械,那是规范。

有人说,习课堂的朗读很机械。

不是的。熟悉了习课堂的流程以后,老师的注意力要放在学生读得好不好,哪里不好,哪里好,好的地方强化,读出学生的长处来;不好的老师示范,读出学生的进步来,这样读怎么可能机械呢?老师自己不会读,听学生的读也听不出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也不能范读。学生读得好的地方,也说不出好在哪里,这样教语文,不管是习课堂还是学课堂,都是机械的。

习课堂,不背“机械”这个锅。

有人说,习课堂喊课堂管理口号很机械。

每天都在教室里使用课堂管理口号,用多了,琢磨琢磨课堂管理口号怎么用有效,怎么用有趣。我在《课堂管理口号的三个功能》里讲过,如果用到课堂管理口号的第二个功能——组织的功能,用到课堂管理口号的第三个功能——娱乐的功能,课堂管理口号一点也不机械,反而很有意思。

习课堂,不背“机械”这个锅。

有人说,习课堂把大量的时间都还给了学生。老师伫在一旁没什么事干,很机械。习课堂,学生的确很忙,有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习课堂,老师也很忙。老师不是忙“讲”和“问”,而是忙组织、忙管理、忙激励、忙批改,老师忙起来的,就不机械了。站在一旁没什么事情干的老师,还没有进入习课堂的“管住嘴、迈开腿”的“迈开腿”。

习课堂,学生忙起来了,老师忙起来了,师生都忙起来的课,师生都动起来的课,怎么可能是机械的、僵硬的呢?不动的水是死水,一直在动的都是活水。

习课堂,不背“机械”这个锅。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课堂:不背“机械”这个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