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何其难

今天,看了一篇《20个抑郁症休学家庭:多是优等生,也有博士后母亲,这个战场血流成河》的报道,乍一看这标题就下了一跳,看完全篇感觉脊背上冷汗直冒。

这些孩子在病前大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自我要求极高。也有些孩子的母亲是博士后,为什么这些高素质的母亲教育下的优秀孩子最后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继续,有的甚至休学了三年,有的身上出现自残的道道刀痕。

老师说:在我国医生有医生的执业证,教师有教师资格证,护士有护士的上岗证,唯有妈妈没有任何证书就上岗了,在高的学历没有学习家庭教育,在育儿方面仍然是个白丁,她们都是用自己的想当然去教育孩子,最后出了问题特别无辜的对孩子说:“我的一切初衷都是为你好!”

当记者采访这些问题孩子的家长时,“接纳”和“改变”成为这些家长的高频词,毕竟家庭环境“出错了,”孩子病了,他们只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一个孩子的妈妈这样写道:“我很高兴孩子能利用这个机会有个情绪的出口,有个公共场合释放自己的攻击性……我愿意成为我女儿攻击和推倒的目标。只有推倒才能重建。

为什么当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时,家长才愿意去改变?而且这种改变还不尽如人意,嘴上说着放手,可是真的能放手吗?在那些问题孩子当中,其中的一个孩子和母亲去餐厅吃饭,女儿主动提出想要负责点菜,母亲愉快地一口答应了,但女儿说出的好几个菜名,却被母亲否决了,在用餐时,母亲主导着各个餐盘的摆布,还极力往女儿盘中送去她觉得有营养的菜。放手与否的矛盾,几乎如影随形。在这个母亲身上也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打着爱孩子的旗号不断的逼迫着孩子做各种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让孩子吃他不喜欢而自认为有营养的菜,每天还是继续在快点快点起床了的催促声音下开启忙碌的一天。

老师说:孩子的问题100%都是家长的问题,我的问题我改,从今天起必须学会放手,不要让那只雏鹰在我这只老母鸡的翅膀下折断了羽翼。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手何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