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长篇科幻I

第一章 星夜

    汽车向大山深处驶去。

    成远晃了晃困倦的脑袋,手中拿的观测计划上的一列编号没能吸引他的兴趣。车窗外灌进一股七月的亚热带地区特有的热浪,击打着他的脸庞,像潮汐拍打着岸边已裂成碎块的礁石。眼前忽然闪过一个硕大的广告牌,提示着“五公里内无线电静默”。

    汽车兜过几圈山路,终于停在了FAST——五百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下边。这个建于二十一世纪早期的伟大工程,在中国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中以天坑为基底,架设了一口硕大无比的锅,将无数秒差距*之外的点点电波收集、汇聚、记录,承接着宇宙给予人类的些许通向真理的钥匙。可它的建设者又怎会想到,短短五十年的时间,爆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观测证据支持,哈勃常数的争论*也在宇宙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中逐渐平息,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突飞猛进使得观测已不被学界重视,甚至有人断言二十二世纪的天文学只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便行了。曾经那架无数天文学家排队几年才能用上的“锅”,今天却只能迎接成远这样的年轻的“研究不入流”的宇宙学家。

    成远站在“锅”的上沿——一条特意为游人铺设的栈道,俯视这架五百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斜照的夕阳映照在镜面的金属板上,闪烁着点点金光。成远凝视着望远镜的中心,而望远镜也正在调整位置,将它的目光投向无穷深邃的天空,为今晚的观测作准备。

    “成博士?”身后传来一个带着些许稚气的声音。

    成远回过头,是一个小姑娘冲着他天真地笑,穿着胸口绣有“FAST”的蓝衬衫,齐肩的短发束起,露出白皙的脖颈,与她身后的喀斯特群山形成鲜明的色差。她的五官和贵州大地起伏不断的山地一样,在萤火斑斑的平原以缓和的角度逐渐升起、变幻又落入山谷,堕入静谧。晚霞映照在她的脸上,扫去光天化日的现实,妆点黑夜的神秘。

    “我叫陈茗,是你今晚的观测助手”,她一点都不见外的热情,和这个炎热七月的风不同。成远盯着她的眼睛,见到了点点星光。

    “如果没什么事的话,现在下去吧,我带你熟悉一下流程。”成远仿佛突然从梦境中惊醒,“唔”地应了一声便随陈茗离开了栈道。此刻的FAST已经对准了黄道上一点,夕阳的红光在镜面上形成一道圆弧,给接收器画上了着重号。

    成远的观测计划并没有太复杂,太阳下山后不久所有的观测数据都已收集完毕。他从显示屏前欠身走开,想欣赏一下在无人区的纯净星空。

    “看星星么,我知道一个好地方,我和你一起去吧。”陈茗的笑依然那么温柔,浸满了诗意。

    两人走出观测中心,兜兜转转,进了一条栈道,向上攀爬了近半个小时之后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天空如画卷一般在头顶展开。

    “你经常来这吗?”一贯沉默的成远忍不住地挑起了话题。

    “基本上晚上下班之后,就会来这里看看星星。你应该知道的,在观测室里收集数据,和真正坐在这里看星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哈,你和我一样”,成远仿佛遇到了知音“我和那些整天叨叨着天文学已经探索完毕的人不一样,在他们看来,这里已经没有秘密了,所有的规律都已经在数据上得到了验证。”他顿了顿,用手掌盖住天空“他们如果有时间看看星空,就会发现,这里的深邃与奇妙哪里有尽头。”

    “你不相信天文学已经完全被我们掌控了吗,这不正是你们这些搞天文的人真正希望看到的吗?”

    “从现在来看是这样的,但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至少我不相信。”成远突然笑出声,“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这些来自几千秒差距的光子越过无限漫长的时空,波长因为宇宙膨胀的拉伸而变化,但依旧是那个光子。绝大部分的光子在宇宙中穿梭,被星际尘埃吸收殆尽,只有那么一丁点儿射在你的视网膜上。就这样,我们和那些尘埃不一样,感受到了这种跨越空间的孤寂,仿佛隔着漫长的距离和那颗恒星产生了联系。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是……”

    “宇宙的浩淼与我们的渺小。”陈茗盯着成远的眼睛,笑着说道。

    “对对对!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物理过程罢了。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区别。”

    平塘的夜晚不时有萤火虫飞过,在空中轰响着划出一道细线,像坠落的流星。   

注释*:

秒差距-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约等于3光年

争论-指利用两种方法测出的哈勃常数不同而引起的对暴涨理论的质疑

——未完待续。这是一篇长篇科幻小说,如果你感兴趣,欢迎给我点赞并保持关注,我会不时更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缸》长篇科幻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