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管理课(二)

大家好,我是咨询师加油站的KEEP老师,今天,继续我们的焦虑情绪管理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当焦虑情绪发生时,我们如何从身体层面来缓解焦虑。第一个是三分钟冥想练习,第二个是做简单的运动,第三个是找到合适的人倾诉,这三种方式,都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

这次课,我们来学习“ABC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的,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

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

比如,我们会对孩子有期望,有要求,我们希望孩子是听话的,懂事的,努力的,勤奋的,有自主性,自律的,希望他的一切言行都完美的,都符合我们的预期的,一旦孩子与我们的期望有不符,我们就有愤怒,焦虑的情绪。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第二个是,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因为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

比如,孩子某次考试因为某道题马虎了,没得到理想的分数,回到家你就批评他,“你总是这么马虎,总是不认真,总是不知道努力……”可能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被你贴的标签暗示到,真的就一直消极下去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不管是绝对化还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一旦向外指向,都会极大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是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孩子如果没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那一切就都完了”,“孩子这么不努力,以后的人生就完了”“孩子现在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后不得杀人犯法吗?”“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我看到在咱们的问题统计表中,家长们对孩子的现阶段问题,有很多模糊或具体的评价,比如:贪吃,贪玩,不沉稳,不用功,偏科,早恋,不努力,情绪控制不好……等等,不管我们看到的孩子的问题是什么,都让我有一个感觉,在家长们的求助中,有一个潜台词是:

我的孩子不完美!我想要一个我理想中的完美的孩子。

我们可能没意识到,无论孩子在其他方面有多优秀,在我们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是:如果……就更好了……

我们回忆一下,当我们的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那时我们对他有什么期待呢?也许我们只是希望他是健全的,健康的就好,可随着他一点点长大,我们就不仅希望他健康,快乐,还希望他们懂事,学习好,同学关系好,要努力一点,要听我们的话……总之期待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我们说,对孩子有好的期待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我们要时刻觉察,我们有没有把自己这份美好的期待,变成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比如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贪吃,贪玩,不沉稳,希望孩子放下不重要的东西,专注学习。可是,孩子面临高考,现阶段学习和竞争的压力都很大,他通过吃东西和玩游戏的方式缓解他的压力,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接受,也不允许,可能他会说:他有压力是可以的,可我不希望他用这种方式……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必须要按你说的方式才可以,只有你的方式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呢?我们为什么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舒缓压力呢?

也有家长说,孩子学习不努力,希望孩子更努力一点。那我们要确定一下,孩子怎么不努力了,或者你认为怎样才算努力?是不是他做出努力的样子你就满意了呢?还是不仅希望他努力,还得是自发的主观上的努力才行?这个主观的努力是我们要求出来的,还是引导出来的。这个努力和学习兴趣有没有关系?或者有没有可能,明明孩子已经用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了,可我们却以为他只用了百分之五十,这个努力程度是谁评判的呢?

还有的家长说孩子偏科,或是只喜欢理科,或只爱写小说……那这个偏科对孩子的未来影响非常大吗?牛顿必须得会写小说吗?梵高必须得会做数学题吗?如果你说,我们家的就是普通的孩子,我就是希望他能够平衡各科的学习, 考上一个好的重点高中。那也没问题,因为天才都是这样被泯灭的。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因为我们自己思想和认知上的局限性,也把我们的孩子限制住了呢?如果我们在孩子的天赋和爱好方面,给他更多支持和鼓励,这样会不会更好?术业有专攻,如果他能在某些领域有足够的精力的投入和积累,并伴有兴趣在其中,那他会不会比各方面都庸庸碌碌,没有亮点的人要更有成就感和存在感呢?

还有早恋的问题,情绪控制的问题,在所有这些困扰的背后,在我们焦虑的背后,我们有没有看见自己那个有失偏颇的想法呢?

在无数的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中,一个总结性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换一种更包容,更温暖的想法,给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自由,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

好,这一节我们讲了“ABC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改变我们的想法来解决我们的焦虑情绪,我相信,通过这次分享,我们会对自己脑子里的想法以及情绪,有一个客观的思考。

尹建莉说“每个人都要走过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之路,而凡把思考加入人生的人,也必将更加成熟和幸福”

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次课,我们讲如何助力孩子的学业及情绪管理。

我们下次课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虑情绪管理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