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一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创    山顶洞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析:

      要理解这一章,一定要把握禅宗“无二相”的思想。“为无为”,就是有为法的修身、养性、处事,是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事无事”,就是现在工作是为了将来不必工作;现在努力修行,是为了将来“不必修行”。“味无味”就是今天体会酸甜苦辣是为了明天达到一切淡如水的境界。

      当然,这还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做的粗浅解释,如果仅仅解释到这里为止,那就曲解了老子的真实意了。实际上这三点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要我们离相,“为”不要着在“为”相上,“事”不要着在“事”相上,“味”不要着在“味”相上。这三点仅仅是代表,目的是为了要我们“离一切相”。

      “大小多少”,就是大中有小、多中有少。当我说大的时候,其实里面已经包含了小,说多的时候,里面已经包含了少,反之亦然。所以,从根本上说,“大”就是“小”,“多”就是“少”,反之亦然。

      “报怨以德”,是个重点、难点。一些专家学者坚持要将“报怨以德”放在79章,可以肯定这是错误的,因为放在79章,从文字上看,表面上通顺,实际上把道理给扭曲了。而放在这里呢?表面上好像不搭界,其实都是在说禅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怨、德。看看,全部是对立统一的。

      专家学者的意思是“报怨以德”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安可以为善”。事实上,一个修行人如果“报怨以德”这一关都透不过去,那还怎么可能往下修!当然,开始并不容易。真正要做到“报怨以德”,需要有相当的慈悲心、包容心。对于众生的攻击、批判,要没有任何的嗔心,依然善待他们。

      开始的时候,往往是需要压抑或忍耐的,这比较难熬,而且忍是有限量的,忍到一定程度有可能会爆发出来。但是,当到达一定境界后,就会发现“怨”是哪里来的?不就是自己那个真如生出来的吗!一觉!“怨”自然空掉了,原来“怨”就是“道”,“怨”就是“德”,那还有什么可怨的!哪里还需要“压”、需要“忍”?所以,“报怨以德”不是说谁把我害惨了,我还要笑嘻嘻的去给他洗脚,这么理解就太片面了,甚至是太傻了。其实,只要把这个“怨”放下,不搁在心里,当下就是“德”了。积德就这么简单!

      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还处在世俗人心态的时候,不要以为“报怨以德”是自己吃亏,人家占便宜。相反,对方有没有占便宜不一定,而你当下就增加了无量的功德、福报,赚大了!我们不是都想积德却难以积德吗?当我们从心里把“怨”化了,本身就变成大“德”了,哪里是需要你去支付“德”。而且,即使支付也是好事,钱是花一分少一分,而“德”则是越支付越多,越抓取越少。所以,修行就是要透过一层一层的烦恼境界,只有障碍才是修行的机会,如果一路顺风,怎么修啊?

      “图难于其易”很好懂,就是难事从简单的做起。但说来简单,当我们遇到一个大难事的时候,最大的难题不是难事本身,而是找不到这个“易”,不知道如何下手,结果手忙脚乱、心烦意乱,越弄越糟!怎么办?这个时候,必须冷静下来,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自己本身的“道”,而你的心意识一起,已经离德叛道了。注意,绝对不要把“离德叛道”理解为做坏事!当我们不在“道”中的时候,怎么可能找到对方的“道”呢?反过来,只要一歇,立即就回到“道”中,于是,轻而易举地就找到那个“易”了。

      “为大于其细”也是同样的道理。“细”是什么?就是一个事情的穴位、开关。中医真了不起,现代科技都找不到的筋络、穴位,我们老祖宗千百年前就找到了。不要以为老祖宗是通过勤奋研究出来的,那个时代什么仪器设备都没有,仅仅凭着自身一人,怎么研究?所以,老祖宗是悟道的人,他们在“道”上,轻而易举的就能找到那些穴位、开关。

      现实中,大家好像都明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也都希望做什么事情都能找到捷径,但实践起来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为我们不在“道”中,想凭心意识达到这样的目的,怎么可能呢?再者,从根本上说,十法界就没有“难”事,也没有“大”事,因为一切都是我们的自性佛生出来的,再大再难的事也逃不出我们那自性佛的手掌心。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就是有修、有证的人。我们是凡夫,所以,从国家到单位再到个人都想努力做大做强。为什么老是想“大”呢?因为自己太“小”了,所以想“大”,想成圣、成贤、成佛、成道,谁知只要有这个念就是凡夫,哪里成得了?反过来,要是没有“小”,“大”也就不存在了。现在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大师、法师,一个比一个牛,而且脚下或多或少都有一帮追随者,但如果他们自认为是圣人、贤人,身口意清净,戒行清净,总之什么都很好,如果有这样的观念,就表示他们还是凡夫。

      这里要强调一下“成其大”,不要简单的理解为成为伟大的人、做伟大的事。“成其大”是悟道、成道,当发现十法界就是自己的家,一切万有都是自己家里的闲家具,这才算真正的“成其大”!奇怪的是,这个时候,反而不觉得自己“大”了,因为到那时自然就忘了自我的存在,也就是“无我”了。这里,不要以为圣人仅仅是“不为大”,他同样也不为小,也就是“无事”,也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不是用心意识能够理解的,只有达到无为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它。

      “夫轻诺必寡信”。一个人如果轻易承诺别人,就很容易开空头支票,从而失去信用。反过来,如果重诺怎么样呢?从世俗的角度讲当然好,但很多时候想重诺结果却无能为力,从而不得已而失信。所以,只要我们用心意识做事,就不可能不出问题,因为我们太“小”,很多东西不由我们掌控。

      “多易必多难”。如果我们平常总是以轻忽的心态做事情,阻碍、灾难就会更多。因为只要有“易”,自然就有“难”了,这是对立统一的。我们一辈子在“难”“易”中来回纠缠,最后通通被难倒了。一个人不管多无能,都能够把自己作死!这话听着恶心,回想一下是很有道理的。

      凡事有难必有易,有易必有难,只要在难易上纠缠就一定没完没了,所以“圣人犹难之”,这个“犹难之”不是怕难,它的真实义是“不动”,当达到“不动”的状态时,“故终无难矣”。而我们世俗人就是因为做不到“不动”,心意识老是在那里转个不停,所以哪怕有天大的本事,也会有犯难的时候,就像孙悟空翻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

      特别补充:为什么不要怨人?因为人没有好坏之分,干坏事的是他背后那个业力。比如一个人扔个石头砸中我,我总不能怪那个石头,而是要怪扔石头的人。本人就是个业力特别重的人,因此很多时候往往很讨人厌,尽管我自己也知道毛病不少,但是总是改不了,后来把业力消掉之后,那些毛病自然就无影无踪了。再说,我们之所以在某人面前吃亏,也是有因缘的,总之是自己的业报现前。现在既然受了这一报,这个业力也就消了,岂不是好事?反过来,如果我们怨恨心一起,且不说那个事到底是谁的错,我们当下就又造了一个新的业力,而这个业力终究又会回来报复我们自己。我们之所以轮回不止,就是因为业力像滚雪球一样没完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道一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