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大智知止”

                闲谈“大智知止”

                              文/王德虎

        李嘉诚的书房里曾挂过这样一幅字:“知止”。这即是他的处事哲学也是他成功的秘诀,顾名思义也就是“把握分寸、适可而止”,“能放能收、大智知止”的意思。“大智知止”这句话的出处源于隋末大儒‘王通’的《止学》一书。

          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祖上四代为官,四世祖时居住河汾,即现在的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公元603年,王通胸怀治国安民之志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后献《太平十二策》,因奸臣作祟未被重用,他看破官场凶险,回家办学教书育人。后来皇帝多次邀请入朝为官皆被拒绝,他安心在家讲学,续写了“诗、书、礼、乐、元、易”六经,著有《止学》《中书》等名作,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于一身。他的“汾河门下”弟子千余人,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魏征、李靖、房玄龄等,对开创唐文化思想功绩卓著。后人诗联有云:“(上)教衍河汾门罗将相(下)道存子集名著隋唐(横额)道不在位”。

      《止学》是一部道家思想论处事之道的典范之作,“大智知止”是其核心思想,上对政治军事、下对生活琐事,无不贯穿其中。下面用《三国演义》里的两个人物解说一二:

        董卓专权后,认吕布为义子,无恶不作。司徒王允身为汉室重臣焦急如焚,得知吕布和董卓有矛盾,即联合吕布杀死董卓。王允得胜后权倾朝野,任吕布为三军统帅,准备解散董卓的西凉军部队。西凉军一看董卓已死,又害怕吕布,很多人本来无心应战,准备妥协投降。这时王允如果能够顺势利导,妥善安顿西凉军,以后慢慢化解之,则汉室可逐步稳固。但王允并没有“知止”,并没有放下铲除心患的思想。最后西凉军背水一战、上下一心,分兵偷袭包围了长安城,吕布败逃,西凉军杀死了王允等人,汉室再次大乱,皇上带剩余大臣落难而逃……

        再看曹操,一听说皇上溃逃,立即带人前往救援,护驾勤王,还一拜一叩首,后来又献女儿为妃,由一介平民名正言顺地升为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变为主动。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前期,兵少粮缺、胜战渺茫,手下许多大将暗中和袁绍通信,欲投诚以备后路。曹操战胜袁绍之后,并没有杀死那些以前想投靠袁绍的将军,“大智知止”网开一面,让他们将功补过,以利再战,稳定军心,谋图天下……

        从这里很明显看出,曹操比王允高明之处很多,但关键的一点就是他能在适当的时候“知止”,该进就进,该止就止。该放就放,该让就让。   

        李嘉诚有一句名言:“与对方合作,我该拿七成,六成也可以,我只拿五成”。在人人都追逐金钱的年代,李嘉诚能够“适可而止”,能够“大智知止”,能放能收,使自己的业务遍布世界,其核心智慧就是王通《止学》中的两个字“知止”。

        我们身边经常有些人爱赌博,“输了还想赢,赢了还不停”,最后赢家变输家,输家变无家。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经验和教训无不证明了做人做事智慧的两个字“知止”。不“知止”就会“智极则愚”,政治军事是如此,经商打拼是如此,生活琐事是如此,人生沉浮也是如此!

                2018年4月15日写于北京

作者简介:  王德虎,山西省万荣县人,1968年生,笔名:潇洒的风,中国诗联学会会员,爱好书法与写作。作品散见于《山西风》《我在河之东》《故乡万荣》《后土文化》《通化文韵》《垣曲人家》《中山文苑》《桐丘诗刊》《山西教师文学》《当代文艺家》等公众平台。2017年作品《梦回桃源》《走过曾经》获文学平台优秀奖。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谈“大智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