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7读曾国藩道光22年10月日记-戒简慢好名之心

曾氏自本年10月1日起立志自新,每日反省,并通过日记的方式在朋友之间相互传阅,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初三日,“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着怠慢之气,真切中膏盲也。”怠慢之气,源自内心的一股傲气。以记之长较人之短,则易滋生简慢之态。处处见他人之长,不但可以消弭怠慢之态,更可虚其心,而学人之所长,加速自我的成长。这一点,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才好。

初四日,“躬行无一,而言之不怍,岂不愧煞!”看曾氏的自我反省,读来有几分喜感。

初五日,“早起,高诵养气章,似有所会,愿终身私淑孟子。虽造次颠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须臾不离,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万一。昏浊如此,恐旋即背弃也,戒之!” 这也像极了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要把某某人当作终生的楷模,还不忘加一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焉”。曾氏倾心孟子,偏好养气章,这一点我和他有相同的爱好,也喜欢高声朗诵养气章。记得王小波总喜欢在文章里批判孟子,也经常选择性地采用证据,他号称理工科底色,写文章时却有意识的挑选材料,实在算不得严谨。

初八日,“灯后,何子贞来,急欲谈诗,闻誉,心忡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此岂复得为载道之器乎?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为已矣。谨记于此,使良友皆知吾病根所在。”年轻的曾氏和大家一样,都有沽名的冲动。不过依我看,对于做事的人而言,适度地追求名声是有其的好处。但如果是做学问,求名之心则会成为攀登学术高峰的绊脚石。在这里,我非常赞同素来敬仰的吕思勉先生在《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一文中的观点,有必要分享一下。“真正的学者,乃是社会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宝物,而亦即是祥瑞。我愿世之有志于学问者,勉为真正的学者。如何则可为真正的学者?绝去名利之念而已。显以为名者,或阴以为利;即不然,而名亦是一种利;所以简言之,还只是一个利字。不诚无误;种瓜不会得豆,种豆不会得瓜;自利,从来为闻成为一种学问。志在自利,就是志于非学,志于非学,而欲成为学者,岂非种瓜而欲得豆,种豆而欲得瓜?不诚安得有物?然则学问欲求有成,亦在严义利之辨而已。”

初十日,“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曾氏真逗,这点小事也把自己骂得这么狠。看来如果谁想写日记的话,最好跟周围的人互相传阅,可以逼得自己更加严肃认真。而且这种方法似乎可以推广到学习任何或复杂或繁琐的学问之中。总之一句话,相比于一个人,3-5人的学习小组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有心理学实验支持的,可以相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17读曾国藩道光22年10月日记-戒简慢好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