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有感

    《认知觉醒》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点是“收回感受,身心合一”,也就是说要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不要做着A,然后想着B。

      比如说:跑着步的时候,身体在跑步,但是思想却在想东想西,总之就是不把思想放在自己的抬腿摆臂,呼吸吐纳上;吃着饭的时候,要边吃边看电视才行,饭菜的苦辣酸甜,咀嚼的粗硬稀碎,根本察觉不到,嘴巴和手臂,只管机械式的配合,反正是吃不到鼻子里面,自己的脑子完全被电视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睡觉的时候,思想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均匀呼吸,躺卧的姿势;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可在乎的,我跑步的时候,虽然在想别的事情,但是,我跑步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啊,你别管我想什么,反正,我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我不否认,跑步的时候,思绪万千,确实不会影响我们的锻炼效果。但是,这种身心不合一的表现,实际上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其他行为。因为,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习惯了身体和感受的分离,做那件事的时候,我们也习惯了身体和感受的分离,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慢慢的变成,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了,也就是,我们很难达到所谓的“沉浸”状态。要知道,要把一件事做好,沉浸的越久,我们往往会想的越深,进而也会做的越好。

      像学英语,一个人每天早上,习惯跑到天台上大声朗读,朗读到了“忘我”沉浸的地步,嘴巴说的,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脑子里面想的,全是英语的语法、概念、释义等等,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停滞了一般,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阴晴,忘记了饥饿,身心合一的投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当中去,想学不好英语,好像都很难。

      反观我自己,看30分钟的书,必然至少拿起来两次手机,虽然,确确实实,看书的时候,可以沉浸到作者的言语中,但是,奈何沉浸时间太短,所以,也做不到想的足够深。

      想的肤浅,知道的肤浅,自然而然,做的肯定更肤浅,那对于一本书,自己如果做不到长时间的“沉浸”其中,又能够领会到多少内容呢?

      回到“收回感受,身心合一”的话题,我发现,真的要做到“收回感受,身心合一”,真的很难。我是有每天下午,慢跑半小时的习惯,然而,每次跑步的时候,毫无疑问,想东想西,脑子从过去到现在,又从现在到未来,反正不会做到身心合一,在看到《认知觉醒》这本书之前,我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今天,我在跑步的时候,有意识的拉回自己的感受,想要全身心的关注自己的抬腿摆臂,呼吸吐纳,不过,也仅仅是偶尔的,很短时间的集中精力,不一会,自己的脑子就不受控制了,又开始云游了。然后,自己只能,强硬的逼自己把思想拉回到自己的身体上来,一遍又一遍的默默对自己说,注意腿、手、呼吸、脑袋。

      作者在书中,也强调了,想要做到“收回感受,身心合一”,需要反反复复的练习,就像是,我们经过了好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已经养成了一种吃饭看电视的习惯,想要改正,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昨天,今天,我在吃饭的时候,都控制着自己细嚼慢咽,仔细的体会嚼碎的一个一个米粒,深入的感受饭菜的咸淡。之前,我觉得我吃饭是被我爸爸带偏了,他总是说,什么男人吃饭就应该狼吞虎咽,然后,我也就跟着他,吃饭变得越吃越快,管它什么滋味,赶紧吃完,赶紧去该干嘛干嘛。

      我再一次在“收回感受,身心合一”这块,折戟沉沙。

      打破旧的习惯,重塑新的习惯,只能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慢慢的进化为另外一个物种。由一个点,扩展到一条线,在扩展到一个面,就像是先把最容易解决的吃饭、睡觉、跑步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在慢慢的延伸至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话又说回来,倘若能在吃饭、睡觉、跑步这些问题上做到身心合一,那么其他方面,也便会迎刃而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认知觉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