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陈清艳第11篇《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连续用三个疑问句,说出了大部分老师课堂的疑惑。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因此采用了许多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时候,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学生也是一时新鲜,积极性很高。到了高的年级,老师上课哄低年级的方法不灵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不起来了,对学习失去兴趣,很多老师也很无奈。今天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兴趣的秘密何在》疑问,又百度了一下兴趣的含义。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让我对兴趣一词有了重新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采用的方法很多追求的都是那种表面的,短暂的,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如:上课的时候,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听讲,采用的奖励小红花,加分等措施,学生坐端正了,认真听讲的时候,可能是为了多得一朵小红花而不是真正对老师讲的知识感兴趣。出现了人在心不在的现象。如何真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些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也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结合点,让学生真正的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行。

        读着这些书,想象起来总是很美好,真正到课堂上实施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写到这里,想想前两天开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状态,心情很沉重,也很为他们担忧。开学两天的时间里,把我在假期中的种种美好设想打回原地。寒假里,我和以往一样,布置学生的读书作业,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做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结果收上来的手抄报很令我失望,大部分学生是在应付差事,有一部分学生干脆不做。学生上课也是少气无力,有的是一心想着玩你呢。看到这种情形真的很生气。我想在我们班上营造一种读书氛围,带着学生多读书,办手抄报的目的也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读书情况,然而,想要达到目的实在是不容易。仔细反思,可能是我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但是,我不会放弃,我会不断采取措施,争取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读书。曾经听过范新霞老师的讲座,范老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引领学生读书,她的名言就是影响一个是一个,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名班主任,引领学生读书责无旁贷。然而,真正做起来真的很难。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的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达到这种程度,那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让我沿着兴趣的指引前行,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浇灌梦想,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绿草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13号陈清艳第11篇《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