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越强,就越能发掘与强化自己的长板。——《王志纲论战略》
你好,感谢关注《无忧在读书》的专栏。“开卷有益、读书无忧”——我是荐书人无忧,今天在读的书是《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作者: 王志纲,机械工业出版社)。
《王志纲论战略》,很好奇一个以自己名字作书名的人,该有多么的自信。有趣的是,作者在书中说,结合他这些年的江湖阅历来看,“人性无非三大特点:贪婪、侥幸和虚荣,所有人概莫能外”;他“不认同贪婪、侥幸、虚荣是人性的弱点,更喜欢称其为人性的特点”。是不是很有“特点”?
开玩笑的,不要轻易质疑一个“战略专家”存在自我认知偏差。言归正传,谈一下本书带来的战略认知升级: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分析管理与战略的关系,给战略下定义。
作者引用彼得·德鲁克的话,认为“战略和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接着作者用了大量篇幅,讲了战略与管理的区别:
1、管理讲究短板理论,通过修补短板,实现增效;战略讲究长板理论,不在于截长补短,在于整合资源。战略根据最长的板块,即核心优势和潜在能力,调动各种资源,释放最大价值。
2、管理是一种日常性的行为,侧重于关注企业内部,关注效率与效益,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追求销售业绩与市场占有率;战略则是一种非日常性的行为,侧重于关注企业外部,聚焦哪些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事情,谋求超常规的发展与跳跃,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争优势与经营境界。
3、管理趋向于持续和稳定,通常是常规的、线性的、渐变的和量变的;战略趋向于大的转型,通常是超常规的、非线性的、突变的和质变的。
4、管理思维是从现在推导未来;战略是从未来思考现在。
5、管理关注控制;战略关注投入。
6、管理着重于物质层面和有形要素;战略更着重于精神层面和无形要素。
7、管理的实质倾向于“精益守成”;战略的实质倾向于“开拓创新”。
其中第一点,管理修补短板与战略聚焦长板;第四点,管理思维是从现在推导未来;战略是从未来思考现在;第五点,管理关注控制;战略关注投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提法。
作者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把企业发展比作种树,管理是日常的修修剪剪,浇水施肥,争取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战略是“种下一棵树”、“为什么种树”、“种一棵什么树”、“在哪里种树”,诸如此类“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
厘清了战略和管理的关系后,作者给战略下了自己的定义——
“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还记得我们在《好战略,坏战略》书评中分享的战略三要素吗?调查分析、指导方针以及连贯性活动。对比一下,调查分析对应的是关键阶段重大抉择,指导方针对应的是做正确的事,连贯性活动对应的是正确的做事。无论是互有借鉴还是英雄同见,两个定义放在一起在逻辑上是自洽的。
我曾经更简单地把这三个方面简化为:战略=道+谋+断。道就是察明形势,谋就是整体策略,断就是连贯行动。道要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谋要确定的是解决问题需要做什么?断要确定的是怎么做?对于战略和战略执行而言,适合比正确更重要。
比如,“田忌赛马”,第一步,认清形势、知彼知己;第二步,聚焦优势、赛三胜二;第三步,设计路径、确定顺序,最终赢得赛马。
以上是本书对我来说有用的地方,再一次印证了之前对战略的理解。
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讲了独创的“战略分析三大法则”和“战略制定四步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自己看书了解。
书中还有几个精彩观点,读后分享下:
战略要懂得造势、借势。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时制宜才能“成势”,因地制宜才能“成事”,因人制宜才能“成功”。这句话很精彩,也如雷军所说,“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在千仞之山上推千钧之石。”
趋势部分,作者也作出了预言:比如“未来社会最大的消费是体验。体验者愿意为琴棋书画、为诗酒田园、为文化底蕴埋单”。“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谁能够成为中国大中华文化的代言者,谁就能拥有最广阔的未来。”面对未来,“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当战略转折点来临时,只有少数先知先觉者能成为赢家。多数看到了趋势,没有抓住趋势的转变。
这让我想到,2014年4G开始普及,多数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短视频的趋势,只有少数平台把握住了竖屏化、圈层化、下沉化、国际化等趋势转变,实现了弯道超车和迅猛发展。
以上是几点感受,抛砖引玉。关于战略我们未来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