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1劝学篇诗解5近好贤师不骄不躁

《荀子》卷1劝学篇诗解5近好贤师不骄不躁

题文诗:

学莫便乎,近其贤人.礼经乐经,法而不说;

诗经尚书,故而不切;春秋微言,约而不速.

效仿贤人,习君子说,则尊以遍,周于世矣.

学莫速乎,好其贤人,隆礼次之.上不好人,

下不隆礼,学杂识志,顺诗书耳,末世穷年,

不免陋儒.溯原先王,仁义之本,则礼正其,

经纬蹊径.若挈裘领,诎顿五指,顺不胜数.

不道礼宪,诗书为之,犹指测河,以戈舂黍,

以锥餐壶,不可以得.隆礼未明,守法之士;

其不隆礼,虽察善辩,不法散儒.问楛勿告,

告楛勿问,说楛勿听,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由其道至,至道至情,情真接之,非道则避.

礼恭后可,与言道方;辞顺后可,与言道理;

色从后可,与言道致.言未可言,谓之傲躁;

可言不言,谓之隐瞒;言不观色,谓之瞽盲.

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经有曰: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不骄不躁,君子真情.

【原文】学莫便乎近其人〔1〕。《礼》《乐》法而不说〔2〕,《诗》《书》故而不切〔3〕,《春秋》约而不速〔4〕。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5〕,则尊以遍〔6〕矣,周〔7〕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解】〔1〕其人:指通经之士,贤师。〔2〕不说:没有说明、解说。〔3〕故:过去的典故、事情。不切:不切合于时世。〔4〕"《春秋》"句:《春秋》文辞简约,褒贬难明,所以不能速解。〔5〕方:效仿。习:讲习,积贯。〔6〕尊以遍: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全面的知识。〔7〕周:周到,通达。

【译文】        为学,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简便的了。《礼》《乐》有大法但没有详细的解说,《诗》《书》记载了古代的故事,而未必切于实用。《春秋》文辞简约,意旨遥深而难以速解。效仿贤师而聆听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诸经之传,而合于世用。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简便的了。

【原文】学之经〔1〕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2〕,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3〕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4〕,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5〕,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6〕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7〕也;不隆礼,虽察辩〔8〕,散儒〔9〕也。【注解】〔1〕经:通"径",道也。〔2〕安:此处解作"则"。特:但也。杂:指杂记之书、百家之说。识、志:都是记的意思。〔3〕经纬蹊径:纵横道路。〔4〕诎:同"屈"。顿:抖动而使整齐。〔5〕道:由。礼宪:礼法。〔6〕壶:古代储饭的器皿。〔7〕法士:守礼法之士。〔8〕察辩:明察善辩。〔9〕散儒:不守礼法的儒士。

【译文】      为学的要道,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直接快速的了,其次才是遵守礼法。如果不能师法有道君子,又不能尊崇礼法,而只是学习、杂记百家之说,记诵一些《诗》《书》的条文,那么就算学到老,也不免只是浅薄之陋儒而已。如果能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义之本,那么学习礼就是其正途了。这就好像用手握住皮衣的领子,用力抖动,皮衣的毛自然都顺了。若不由礼法,而只致力于《诗》《书》,就无异于用手指测河,用戈戟舂米,用锥子进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法,即使不十分明察善辩,也不失为守法之士;不尊崇礼法,即使聪明善辩,终究也是不守礼法的儒士。

【原文】      问楛〔1〕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2〕;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3〕。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4〕"。此之谓也。【注解】〔1〕楛(kǔ):恶也。荀子这里说的"恶"指的是与礼无关者。〔2〕方:术,方法。〔3〕瞽(ɡǔ):盲人。〔4〕"匪交"两句:此引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为天子答诸侯诗。匪,非。交,急迫。舒,缓慢。

【译文】      凡所问非关礼者,不必告诉他。所告非关礼者,不要再去多问。有人说到与礼无关的事,也不必听。有意气求胜而无益者,不要同他辩论。所以抱着求道之心而来的,才能与之交往,不是为求道的就回避他。礼貌谦恭的,才可以告诉他达道的方法;言辞和顺的,才可以告诉他道的理论;脸色表现出从善之诚意的,才可以和他谈道的极致。不可以和他说却和他说叫急躁,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叫隐瞒,不看脸色而说叫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顺其人之可与言否,小心谨慎地言说。《诗经》说:"不急迫,不缓慢,就会受到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荀子》卷1劝学篇诗解5近好贤师不骄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