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72】《鬼谷子》:阅读二三得,愿有益于君

【日知录72】《鬼谷子》:阅读二三得,愿有益于君

【文学群·凌逍逸】/文

今天算是回家的第一天,也许之前一段时间太累了,昨晚十一点多休息,一觉醒来已经快八点了,午休也是一闭眼醒来就三个小时了,算算今天好像有一半时间是在睡觉,尴尬。

起床后整理洗漱,读完经书,打了一遍八段锦,休整后吃早饭,而后就开始了假期休整的一些学习任务,如图——

图片发自App


一共四本书,从当当网直接买了快递回家,省却了我大老远带回家。因为以往都是自己带书回家,每次爸妈看见我拖着个大箱子,然后打开上面一堆书就满脸黑线。

今天开了三本书看,按顺序分别是《鬼谷子》、《韩非子》、《穷查理宝典》,时间和篇幅原因,就选择《鬼谷子》作为分享书籍,谈一谈我读书时的一些思考,相信对于更多小伙伴阅读也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脑回路也许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基于不同话题点拓展出的东西也不同。

最开始看的是扉页信息,你能注意到我在丛书名、出版发行和版次这三个地方打了钩,为什么呢?

于丛书名而言,有一句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可以推理的是,如果某一本书好,对应的系列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也不失为一个选书的技巧吧?

于出版发行而言,中华书局在古籍方面算是具有一定声望的,出版的书籍质量在读者群体中口碑不错。而不同的出版社有自己的专长领域书籍,同时,一家出版社如果出过不少优秀的图书,要出败笔的可能性会相对较低。这里提到的也算是选书的技巧吧——关注优秀出版社的强项领域,所出的书一般都值得一读。

再看版次这个部分,以前其实我不会关注这个部分数据,因为我没能挖掘到一些有用的价值。直到后来看书选书时有人提到了这样一个思维——你要关注书籍扉页的版次信息,一般说来,再版次数或者印刷次数越多的书,就算不是特别好的书,也值得一读。最开始想不大明白,后来才理解,一本书版次越多,说明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在不断购买这书,不断提一些意见,也即是说这书大众喜欢,买得多,作者和出版社才有钱和时间再印、再改。

这是从扉页上做的三点引述,讨论关于选书的一些思维,希望大家也能补充更多选书的建议。

既然标题是《鬼谷子》,我想总不能写到“扉页”就打住了,无论如何还是得要说一些和“鬼谷”相关的话题吧?

如是,且看,且思考一个问题——《鬼谷子》的作者是谁?

你会说是“清溪鬼谷”嘛,但从前言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来看,关于《鬼谷子》的作者,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也各自都提出了一些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说“引经据典”也不为过。

不知道你能不能感受到我上面论述时的一些不以为然?

其实,我对这类问题并不感兴趣,也一直十分好奇,这些学者纠结这本书作者是谁的意义是什么?还请知道的小伙伴帮我普及普及,我这里就先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吧,也许不大恰当,凑合着看吧。

我之所以对这类话题不感兴趣甚至说对热衷于这些问题的学者不大感冒,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来说便是“你吃完鸡蛋觉得好吃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去知道这只鸡长什么样子呢?”

我且问你,你看书的目的是什么?不该是为了从书中获得一些思维的启迪吗?那么,书里的内容质量高也就行了不,费那么大劲去考证作者是谁,意义何在呢?莫非是知道作者是谁了能够把黑的变成白的?

我承认确实阅读时存在着“知人论世”这一点,但,你看看多少学者现在不过是在为了考证而考证,并非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内容。某种程度上,有些学者做的考证工作,意义就像“茴香豆有九种写法”之于大众,无用、无意义、也无趣。

希望我们始终记得,读数就是读书,书的质量才是关键,无论那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是个好看的还是不怎么入大众眼的,不要走着走着忘了要干嘛。

类似的,我一直好奇有时候我说出一些话,有人会说“很有道理,这话谁说的?”

为什么不可以是我说的?

诸君共勉,夜梦吉祥。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知录72】《鬼谷子》:阅读二三得,愿有益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