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更最重要的还是活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说,活好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物质世界的靠山,精神世界的引领者。
第一点,孩子物质世界的靠山
因为活好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才可能有比较好的物质保障能力,才能成为孩子物质世界的靠山。一个玩具、一个汉堡、一次外出旅游,从在孩子的角度看,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思维是,他们大部分都有了,我就应该有。这个基础就是父母的挣钱能力。
一个人物质世界贫乏,精神世界也不好提升,物质世界贫乏,思维能力,思维角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好。因为,你时时刻刻被“穷”困扰,首当其冲你必须解决“穷”的问题,穷,占据了你的绝大部分时间精力,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实践其他的东西,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你的脑筋都去考虑了怎样省钱,就不能考虑怎样去挣钱。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首先活好自己,从青年时的奋斗,到中年的财富积累,到晚年的老有所养。当然包括照顾自己的父母,要让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能力,尽孝心,不留遗憾,自己到年老时争取不给孩子找麻烦,财务充裕,使自己最大限度的能够照顾自己。
人活着,这里最基本的是思考并践行好“专业”两个字,因为咱们都是平常人,毕其一生把一件事干得不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那还需要二、三十年的努力,自己“专业”能力达到轻松挣钱的水准,所以人生策略,应拒绝什么事都想干,这山看着那山高,尽量不频繁跳槽、胡乱换行业,这样工作不能形成“专业”水准,当然也很难成为谋生的本领。
这似乎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尽最大可能发现孩子的优势,且不断强化,使其衍变为孩子将来赖以生存的强项。
物质世界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东西,不要说他势力、短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是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它反映你的能力水平、层级,不要空喊口号,不要好高骛远,它的结果几乎与人们的健康快乐紧密相连。
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亮点,年轻的时候,合理合法的挣钱,这是我们自己的使命,也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我们搭帮过日子的人------妻子或对丈夫一个基本尊重,对此,我们必须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早让自己的心爱的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全面实现小康的目的也在于此吧。
王人平老师说: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执着的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第二点,精神世界的引领者
首先是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怎样活好自己,想打算如何过好自己的这3万左右个日日夜夜,是一个必须要回答,且千方百计要回答好的问题。
在亲子关系中,活好自己,是亲子关系的最重要的根基和核心,也就是说你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去生活,那你基本上在示范给你的孩子也是这样做。
按自己的想法活一生,尽量活得有趣。这尽管做不到,这也是我们一辈子的夙愿。
精神世界的引领首先是思维角度的多元化的引领,少数人过得就是错误的生活。家庭与家庭有很大的不同,有神论?是无神论?能否认真的,站在互相对立的方面思考问题?不强迫,不抱怨,不发牢骚,人与人差别很大,有时,尊重别人的“三观”,也是一种情商。
特别喜欢连岳老师的一段话:一个科学家儿子,如果砸烂了老母亲供奉多年的观音菩萨,再说一堆绝对正确的科普,他是不是很牛逼,不是,他证明他很傻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部分终其一生,是为物质生活条件改善而奋斗的一生,但孩子多半不用了,他们有了更好的基础,产生了如旅游,摄影等一些消耗性的消费,从而获得更好的精神滋养,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在小康之后,这种观念应该得到支持,不应再报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观念。
精神世界的引领的第二点,是对学习的渴求及未知世界的探索。
一是不间断阅读,书籍是人类智慧的宝库,阅读首先使人达到观念的转变,接下来是行为的付出,尹建莉老师说: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内在的幸福感多还是少,因素却是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阅读。一语道出阅读的重要作用。
二是无论年纪有多大,都不应放弃自己的学习及行动的坚持。人的资质一般,其实并不可怕,碰到问题,你头疼,你只要肯于学习,你只要善于模仿更出色的人,模仿几次后,你掌握了方法里的因果与原则,可以灵活的解决同类问题,你的资质就改良了一点点,如此不停的滚动,你就慢慢的提升,你就进入了二八定律里的那前20%,甚至是20%的20%里面去了。
榜样示范,亲力亲为,父母这样的引领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在精神引领里我比较看重的是乐观,乐观会遗传,会传染,乐观的人容易幸福快乐。
乐观,就容易相信好事情发生,相信能够制造事实,观念可以产生行动,你相信你健康,你身体会好一点,你老认为自己生病,你就真的会生病-----至少这种心态已经是心理疾病。
连岳老师说:
你,你的家人,你的国家要有更好的未来,只要从你相信有更好的未来开始,即使碰到磨难,也相信自己能走出来;不相信自己的未来,你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快乐,因为你总认为明天是更糟的一天;相信自己的未来,那么你烦恼再多,也有希望,因为明天总是更好的一天。
现在的父母焦虑的较多,原因之一是悲观情绪过浓,缺乏乐观的对待人和事,悲观导致的教育焦虑是父母自身对现实世界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和未知充满恐惧感,叠加起来投射到孩子身上的一个反映。
一位教育专家说:父母的焦虑,多来自于对孩子未来的恐惧,可孩子比我们离未来更近,拥有更强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他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就代表了未来的形式和趋势,父母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自己如何通过不断学习,而不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拥抱变化,成长自己,才能多一份育儿的力量和宽容。
父母活好自己,认认真真生活工作,达到物质精神世界双丰收,这就是家庭这个小天地里,践行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