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中的呼喊——《风筝》阅读笔记

 某一天,我们心底也会留有这样无限的惆怅。——题记

 如果不是前一段上课的原因,我想我将会在挺长的一段时间远离鲁迅。一个娃和我说,老师,自从我懂事开始,我觉得鲁迅就过时了。我笑而不语。那么,我只能说,你越来越不懂事了。真正知晓中国过去与现状的人,是不得不佩服鲁迅的伟大的。虽然,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卖文为生的作家而已。

 这里想要谈的是他的一篇散文诗,收录在了《野草》中。作为鲁迅生命哲学的完美阐释,先生本人是不推荐大家阅读他的这个作品。但,这样的认定恰好说明,这部散文诗集之于鲁迅研究的重要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鲁学家都不厌其烦地在这块开阔地上进行着跋涉与挖掘。篇幅所限,心情规约,这里仅以《风筝》为例。

 在大多数人看来,鲁迅先生写作这样的一篇文字,有小题大做之嫌。用如此冗长的笔墨和叙述笔法,讲述的却是这样一个狭小的艺术构筑,就如同当年写作《一件小事》一样,他的别有用心不言自明。这是其特色之一。在看似狭隘的表达中,蕴含的是丰富的表征与情绪。而具体到情感的表达上,散文诗这一文体到了鲁迅的笔下同样显得如杂文、回忆性散文一样畅快。我这里说的畅快并不意味着鲁迅写作过程中表达的无障碍。事实上,鲁迅在写这样的一篇文本时,在一些情感的表达上,似乎作家是欲言又止的。这样的写作技巧可以看作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艺含蓄蕴藉说的完美呈现,也可以认定为这是鲁迅个人性格的最好表征。阅读这样的三言两语,无疑可以更加帮助我们迫近鲁迅复杂的内心世界。

 不管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惆怅,还是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所能获得的顿悟感,其实都没有真正接近这一作品的本真。事实上,鲁迅借助于这样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故事叙述,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基于普遍人性的人的困境,一种求恕无门的困境。“我”不得不独自承担着自己的过去。那样可怕的内心孤独,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伤感或是惆怅,更不是现代小孩言说中习以为常的明媚的忧伤,那是无法排遣的别无选择地必须独自面对的痛苦的集合。

 很多时候,自我内心的痛苦是无法诉说的。这样的痛苦因为没有办法友好地分担而丧失了言说的必要性和努力的尝试。借用曾经对弟弟犯下的错误,鲁迅把这样的诸多人生中必须直面的痛苦安排给了孤独的个体。而无法排遣本身恰恰很好地传达出了作品本身的复杂性。

 到底鲁迅在文本中叙说的过去包含了什么?众说纷纭。但我觉得,这篇作品其实才是与周作人兄弟失和这一文学史重大事件带给鲁迅复杂内心体验的直接反映。而他自己当年振振有词的《兄弟》这一小说,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互文性本身说明了鲁迅在写作过程中复杂的内心缠绕,而表面看起来没有多少阅读障碍的阅读体验恰恰是本文真正的阅读隔阂所在。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需要你的原谅,请你还记得,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旷野中的呼喊——《风筝》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