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读后感2:学徒是给前辈铺路的人("画布策略")

为什么要让你当“学徒”,这个工作的逻辑是:

第一,你根本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你这个不谦虚的态度就不对,你的性格需要磨练;

第三,你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要么过时了,要么根本就是错的,你需要第一线高手的真知灼见。

以上是美国作家瑞安·霍利迪在其著作《巨人的工具》里提到的,觉得很有道理,逐摘抄下来。

在《高手》里,万维刚老师还列举了一些大咖的“学徒”过往。

一是美国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主教练比尔·贝利奇克Bill Belichick,曾经拿过4次超级碗。他懂橄榄球比他的教练多得多,在场上相当于半个教练。其父亲是美国海军橄榄球队的助理教练,在给贝利奇克的建议时,只给了一条,还不是关于球技战术的,而是球队政治:假如你要给教练提反对意见,记得找个私下的场合,用最谦逊的方法告诉他——这样你就不会冒犯他了

更值得说的是,贝利奇克退役后转型当教练的事,他在职业球队的第一份工作是录像分析师,这份工作耗时耗力,是教练没有时间做的。他会花几个小时去分析,得出结果和建议后就告诉助理教练,然后助理教练转头和主教练讨论战术时,就把这些想法说成自己的,丝毫不提贝利奇克的名字,换做谁是否心里都会不舒服?自己好歹辛苦了几个小时啊!那贝利奇克怎么看待呢?

一个教练是这样评价贝利奇克的:“你交给他一项任务,几个小时后他把结果交给你,然后跟你要更多的任务。”

贝利奇克其实掌握了“画布策略”:你发现别人要画油画,你给他找个画布让他画。画里也许有你的功劳,但你的位置是给人提供画布的。这是学徒做的事情。

二是现在很多研究生给导师当学徒,或者他们戏说的当“员工”。比如你是个生物学博士生,你的导师是生物学家,他给你安排了很多实验,你做了好久好久,整理了数据,做成图表交给导师,然后导师一发表,上面连你的署名都没有,提都不提。此刻,你作何感想?不公平,不应该,对吧?是的,但是有些导师就爱把功劳归功于自己。

一个更好的策略是:不妨把所有功劳都给导师。与其你欠导师一个人情,不如先让导师欠你一个人情。

在职场里,有什么好想法,不妨告诉老板;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你去做;发现团队有什么缺点漏洞,你去补救;

多跟不同的人认识,并介绍彼此认识,也许合作机会就在其中;

再扩大一点,不但对前辈这样,对所有人都这样。想想有什么想法可以帮助到别人,免费告诉他,刘润老师有一句话讲的特别好:“朋友圈里那些能帮到你的,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帮到的才是”。

这个时候,我们再换位思考,高手们怎么想的?但凡有点能耐的人,是不是都有点傲娇?你想跟他平等共事,但他根本就没必要跟你平等。只有善于给高手创造条件,让高手把事情做好,只有这样,高手才愿意带你玩。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手》读后感2:学徒是给前辈铺路的人("画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