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丢东西小妙招

孩子丢东西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但常见的现象未必正常,如果过于常见,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刘女士有两个女儿,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小学一年级。同时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让刘女士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经常顾此失彼。

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刘女士能理解,但近来她越来越抓狂,因为她给两个女儿买的东西越多,她们在学校丢东西的频率越是高得离谱:一开始是每天都会丟好几支铅笔、签字笔,橡皮、尺子总共也丢了几十个,到后来连英语课本、《道德与法治》课本也会“失踪”。

小学低年级孩子丢东西是常见的现象,但“常见”的现象未必正常,有必要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及时矫正。

为什么小学生会经常丢东西?

让我们从人的大脑结构说起:人的大脑从胎儿期就开始工作,它一刻不停地生成神经元,建立神经元网络,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分析、决策,十分辛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脑就要寻找省力的方式:建立习惯。

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其实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出于习惯。成人在几十年大量重复的行为中,早已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习惯,仅凭下意识就能够做到的自动性行为,比如怎样挤牙膏、出门时检查是否带了钥匙等,我们一气呵成做完这些事,根本不需要思考,事后也想不起具体细节,因为它们压根儿“没过脑子”。

孩子与成年人的大脑在工作方式上是不同的。12岁之前,孩子尚未形成行为习惯,他们的大脑主要致力于建立神经元网络,尽可能多地保留神经元,而保留神经元和建立神经元网络也可以理解为培养习惯的过程。这期间,孩子需要在成年人的帮助下,有规律地生活,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孩子经常丢东西,看似小毛病,其实正好戳中了家庭教育的痛点:孩子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常丢东西的孩子,家里往往不整洁,常用物品摆放杂乱无章,而“找不到”,其实也是一种“丢”。久而久之,孩子便对丢东西习以为常了,自然会让家长抓狂。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生活难免忙乱一些,但家长要有意识地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养成东西使用完放回原位的好习惯,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有些孩子对丢东西习以为常,是家长溺爱的结果,东西丢了马上买新的,这相当于在奖励孩子丢东西

家长想帮助孩子改掉丢东西的坏习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否则,孩子有可能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全面落后: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家长要引导孩子建立“这个东西是我的,别人不许随便拿”的意识。告诉孩子“这支铅笔是你的,你是它的小主人,要好好保护它”。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物品上做标记,如在课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等,让孩子与自己的物品建立联系,这便是责任意识的萌芽。有了责任意识,孩子就不会那么频繁地丢东西了。

2.引导孩子自己收拾房间

家长想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从引导孩子收拾房间开始。比如,每天晚上洗漱前简单收拾玩具和桌面,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使房间保持整洁;把做好的家庭作业放入书包,收拾好明天上学需要用的文具;把明天要穿的衣服放在显眼的位置;等等。这样,第二天早上就不会忙中出错了。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给房间来个大扫除,让物品的归类更加清晰。

引导孩子自己收拾房间,不仅可以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还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逻辑意识,因为这样做一旦成为习惯,孩子就会把它用在学习上,善于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类,进而发展触类旁通的能力,有望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3.让孩子睡眠充足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丢东西往往是孩子精力涣散所致,所以,家长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孩子有相对充足的睡眠。当孩子早睡早起,上学精力充沛时,自然就不会让自己的物品丢失。

4.给孩子买东西之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有些孩子丢东西其实不是“遗失”,而是“遗弃”,即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爱不释手,对不喜欢的东西则弃之不顾。所以,家长给孩子买东西之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最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5.让孩子承担丢东西的后果

有些孩子对丢东西习以为常,不以为意,是家长溺爱的结果。孩子丢了东西,家长马上给孩子买新的,这相当于在奖励孩子丢东西。

刘女士每次给孩子买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也是大量囤货,这样的“富养”等于告诉孩子:“丢东西没关系,反正家里多的是。”这样,孩子自然不会用心保管自己的物品。

所以,如果孩子丢了东西,家长不要马上给孩子买新的,可以借机让孩子吃点苦头,至少要延迟几天再满足孩子,这样有助于孩子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逐步养成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常常丢东西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