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老师批评,我却表扬了她:放弃指责,才能“赢得”孩子》
文|羽翩翩
孩子被外婆从学校接回来,情绪十分低落。看到下班回到家的我手里拿着她最爱的泡芙,居然也无动于衷。
这个时候我就有了警觉——还没来得及开口,孩子就扑到我怀里:妈妈,对不起,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
怎么了呢?
孩子断断续续地陈述着:我上课的时候不小心把水壶弄倒了,就大叫了一声……老师就让我站了一会……
我打电话给孩子外婆进一步了解情况——外婆显然对孩子被老师批评的事十分恼火,电话那头声音非常大:
你一定要好好管教一下你女儿,上课玩水壶,不听讲;老师说她最近作业也老做错,别人月月什么都比她强,一点也不学好……
我打电话的时候,孩子躲到了柜子旁,满眼泪水。
l 上课玩水壶,不听讲
l 作业不认真
难怪老师会批评,听到这些,我想所有家长都会忍不住担心、焦虑、生气。
所以外婆从接到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指责和批判她。
看着孩子低落、害怕、哭泣的样子,我意识到当务之急并不是外婆说的“要好好管一下”,而是停止指责,拥抱我的孩子。
“你能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并勇敢地承认错误,真的好棒!”
一个在学校受了批评的孩子,回到家如果再承受一次羞辱和责罚,对于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孩子而言,实在太残酷了,所以我选择从黑暗里给孩子一些光和希望——
放弃指责和批判。
1、孩子犯错为什么我们一定不要去指责他?
得知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我们第一反应往往就是生气和焦虑,这个时候我们启用的是“情绪脑”:就是在紧急时刻,本能的应激反应。
“情绪脑”帮我们在当下立刻做出最直接、最简单粗暴的言行,以应付当下的紧急情况。
为了消除“愤怒”和“焦虑”,我们把食指指向孩子,当我们说出“你怎么这么差劲”、“你不配让我掏钱让你读书”“你这么蠢,还不认真努力”诸如此类的话时——
其实并没有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而是在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这个时候,孩子便在承受着“双重压力”:学校里被老师公开批评,家里又被父母“言刑拷打”。
他同样会启动“情绪脑”来应对危机——或对抗、或逃跑、或僵住。
然而,孩子如何对抗得过父母呢?因此他们只能选择逃跑和僵在原地。
你会看见一个被父母疯狂指责、打骂的孩子神情呆滞、无谓无求的样子;
你也会看见一个孩子挂着愤怒委屈的泪水,被你制服、委曲求全的样子。
之前有一个新闻就说的一个爸爸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盛怒”之下,把一只铅笔拍进了孩子的后脑差一点要了孩子的命。
在扇孩子头时,孩子为了自我保护举起手来阻挡,结果忘记手上还拿着铅笔,爸爸一巴掌下去,把那只铅笔拍进了孩子的后脑勺,插入了7厘米深。索性送医院后有惊无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可见,被“情绪脑”操控的父母和孩子,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大家只会在自我宣泄和自我保护里恶性循环,甚至酿成悲剧。
2、总被指责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童话体心理学读物里,那个大胆、潇洒的蛤蟆居然意志消沉、抑郁成疾了。
在一次次的心理咨询里,他才逐渐发觉,原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都要追溯到自己的童年,追溯到那个犹如法官一样的父亲身上。
那个对自己严厉苛责的父亲,无论蛤蟆做什么都得不到他的认可和同情,最后蛤蟆只有放弃在“正道”上的努力,转而在一些“疯狂”和“不务正业”里寻找自我价值。
然而父亲的审判早就内化到他心底,他一边做着不着边际的事儿得意着,一边又在事后不停地自我谴责,最后完成了“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的合谋,把自己给整抑郁了。
在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小时候听话懂事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就变得不听话不懂事了。
这里面不仅有青春期本身的心理特征在作怪,另一方面也和小时候时常被指责、批评、羞辱的教养方式有关,因为小时候身体小、力量弱,他们不得不服输和听从,但当自己的力量强大起来,他们就从“逃跑”、“僵住”的应对方式里解脱出来,逐渐走向了与父母的“对抗”。
但我们都知道被“情绪脑”驱使的自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3、明知指责不好,我们为什么还不放弃指责?
明知道指责不可取,为什么我们还不愿放弃呢?
因为它时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个沉迷看电视、打游戏的孩子,一旦我们举起拳头,或是大声呵斥,他立刻就会扔下遥控器和键盘,逃进书房。
几秒钟的时间,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不再看了。
另外,指责、惩罚、羞辱能使我们的愤怒和焦虑很快得到释放或转移;
当我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样把我们“打醒”或“骂醒”的么——
要不是那次爸爸把我痛打一顿,我不会痛定思痛地发奋图强,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
所以,“要想变得好,必先感到遭!”
我如果不惩罚你、指责你,让你受到屈辱和压力,便是对你的不负责任。
难道在通往“变好”的道路上,我们别无其他的路了么?
我想是有的,只不过我们从不尝试,我们怕麻烦、怕反复、怕艰难;
4、最好应对错误的方式——启发式提问
就像此刻我可以选择把孩子痛骂一次,罚她一个月都不能吃她喜欢吃的泡芙。
我相信她一定会乖乖听话,第二天在课上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当我们赢了孩子的时候,其实也输掉了孩子与我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亲手断送了一次教孩子“如何面对错误”的良机。
育儿专家黄静洁在《父母格局》里分享过对于孩子犯错以后,父母应有的思维逻辑和应对方向,大致意思是说:
l 每次孩子犯错都是他不可多得的一次成长机会
l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试着从错误里找到通往正确的路
l 引导孩子参与这个思考过程
l 让孩子自己决定该如何弥补、如何行动
要如何实施呢?
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叫做:“启发式提问法”。
就以我这次和孩子的互动为例吧——
“刚才是外婆讲的事实,妈妈想听听你怎么说!”
“我就是下课的时候用水壶喝了水,忘记放进抽屉了,结果上课的时候不小心把水壶撞倒了,当我去挽救水壶的时候,就发出了‘啊!’的叫声……
然后,老师就要我在位置上站了一会……就让我坐下了。
放学以后,月月就向外婆告状,说了很多我在学校不好的表现,故意让外婆生气,让她批评我……
外婆一直说我,就把我说哭了,月月真讨厌,外婆什么都要我跟他比……”
“你今天真的太倒霉了,老师和外婆都批评了你,你一定非常难过。”
“是啊。”孩子一旦被接纳,哭声立刻就停止了。
“妈妈小时候也被罚站过,我当时和同桌讲话,讲得忘乎所以了,于是就……”
“真的吗?”
“那可不,小时候因为不懂规矩,犯错是正常的。”
和孩子诉说自己类似的经历,让孩子彻底放下对我的戒备之心,完全从“逃跑”“对抗”的情绪模式里走出来。
“可是,上课讲话让我漏听了好多重要知识点,以至于我的学习成绩总是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你呢?你最近作业老出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把孩子引导到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上来。
“好像也有这种情况,我没听到,也没有问同学,于是就做错了。”
“那以后我们该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呢?”
接着再引导她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孩子的思维比我们要活跃、有创意得多,我们要相信他们。
“喝完水就立刻把水壶放进抽屉;上课认真听讲,不清楚的地方不能让自己蒙混过关,要去问老师和同学。”
“你太厉害了,一下子想到了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能说到做到就更好了!”
“我会的,妈妈。”
“妈妈,我真的什么都不如月月吗?”
“当然不是啊!你有很多他没有的优点:你可爱、大方、能很快从错误里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永远都是妈妈的最爱!”
说着,我就给了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么好的宝贝,从哪里找哟!你比月月好100倍都不止!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羞辱、不打骂、不责罚——
就像《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的:“养育的目的并非“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
5、去做孩子心中的一片云
那天晚上我在枕头下面发现孩子给我的一张蓝色字条,上面写着:
“妈妈,你就像云一样柔软,我永远爱你!”
那一刻我心潮涌动。
在未来我们的孩子一定还会犯许多错,有些错一定还会反反复复,但我希望自己真的能成为孩子脚下的一片云——
“托”着他们飞到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