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你焦虑了吗?

校长,你焦虑了吗?

我们看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不堪重负,一种是举重若轻。如果调侃一下的话,不堪重负之重未必就比举重若轻之重更重。因此,当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堪重负时,一定要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或许并不是重负之过,没准只是我们的心量不足以承载这份重担而已,更为精准的说,没准只是我们此时此刻的心量不足以承载这份当下的重担而已。

以前,有位前辈说过一段俏皮话:“如果你感觉到最近不爽了,要么是因为没好好读书,要么是因为没好好锻炼;如果你感到到最近极度不爽了,那么一定是既没好好读书,也没好好锻炼。”前辈说得好,哪里是生活的重担压垮了我们,是我们把自己搞得配不上现实生活了。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高志勇老师提到,校长应当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听,就是要听得懂国家政策,听得到社会呼吁,听得清师生心声;说就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到位,把好的理念讲明白;读,就是能够通过阅读保持思想的活力,做出战略思考;写,就是能写好工作规划和反思,确保学校建设的稳定框架。

窦桂梅校长在校长焦虑的大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略和办法。

校长,你焦虑了吗?

治愈焦虑:校长自我管理新课题

主讲人: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有人感叹,校长是无限责任公司。每天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校长不可避免会产生焦虑。有时我会感觉自己始终处在一种反复的、持续的、令人焦虑的状态里。焦虑的背后往往是对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负面想象,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2020年,疫情之中,当每天要面对1万多名师生的防控疫情申报,还要完成816节全国直播课录制的重大任务时,这种焦虑更是如影随形,无法排解,无法逃脱。

每个人都难免焦虑,但不能成为焦虑的奴隶,校长可以有焦虑,但不能被焦虑击倒,尤其要学会如何认识与应对自身焦虑问题。在听了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张慧的《焦虑情绪管理课》后,我似乎理解了焦虑产生的根源,也尝试着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情绪管理策略。

一、挖掘心之“根”,认清焦虑

在初当校长遇到难缠的家长投诉时,我会想“怕什么怕,大不了不当校长了!”似乎拥有一种无欲则刚的无敌力量。但是冷静下来,我知道这只是一吋的自我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焦虑来临时,要想真正应对焦虑,我们就必须“接受当下”,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自若的态度面对它。

1.以传统文化宏阔自己的胸怀

传统文化让我们拥有了理解和应对焦虑的大格局和大视野。其一,坚守仁德之本。在2019年毕业典礼上,我和孩子们分享了《论语》中的这段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做一个仁德之人,是我对清华少年寄予的期望,也是我前行的目标。养勇者不惧之精气神,代表邪气的焦虑、抑郁自然就会逃之夭夭。邪不压正。正气足,邪气焉能造次?具备了智、仁、勇,也就不惑、不忧、不惧了。其二,接受“不全"之理。浙江杭州灵隐寺内有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千难万险取来的经书,却因落水而残缺不全,孙悟空安慰唐僧说:“师父,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有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凡事不再苛求100%的完美,也就不再因不够完美而深度焦虑。其三,不忘初心初念。古人的智慧让我重新回到原点,追问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懂得了所有的遇见都是生命礼物,平和致远的积极行动才是人生该有的姿态,进而告别焦虑,获得使命与智慧的支撑。

2.在强大精神力量中谦卑前行

我们如果没有渠道疏通焦虑,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情绪怪圈无法自拔,长期积累就会形成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精神症状,害人害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以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对自己的语言、情绪、意念进行自我约束与管控。

我发现这种力量来源于一种信仰和信念,那就是,改变自己凡事向外求的思维习惯,由向外求转为向内求,面对焦虑,厘清问题,从根上解决。我经常敲打自己,要有"问心有愧”与‘‘行己有耻”之心。作为校长,我们要勇敢地承认学校所有问题的产生都与自己有关,如管理是否到位、领导者是否有人格魅力、带团队是否指向人心……然后以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勇气与壮士断腕的魄力进行反思。领导者能率先垂范,团队同行者也就有了榜样。

我们必须敬畏生命,谦卑躬行。当我们的心灵焦虑、抑郁时,要把自己的心灵放到阳光下晾晒。置身于历史长河、苍茫大地和洪荒宇宙中去回望,人类如此渺小,个人力量如此弱小,平凡的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弹指,我们还花时间去抑郁和焦虑,是不是一种矫情呢?

二、运用心之“理”,改变焦虑

当然,回到常人生活和职场现实,日子是琐碎重复的,难免倦怠或心炳意乱,关键是如何调节和治愈。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心理特点和心路历程,用一些小策略、小工具持续改进。

1.“设问”与“翻译”

焦虑既然客观存在,我们就不必视而不见。每次遇见事情,我们可以对自己进行‘‘三连问":(1)发生了什么?我在担心什么?(2)我在为什么而担心?我害怕什么发生?(3)我的判断、选择或决策错了吗?很多焦虑是有隐蔽性的,未必来自客观的威胁,而是来自个体某些独特的性格、经历及其承受力。有的时候,焦虑的敌人就是行动,哪怕是这一点点的自问,也会让焦虑缓解。

我们努力将焦虑信息“翻译"出来,这本身就有可能把隐蔽的焦虑释放。这样"翻译"后,我们就能分析焦虑背后的“想法”。这个想法是我们对眼前发生事情的观点和评价,也是对未来的主观推断。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一个人的焦虑,很多时候会反复走同一条路。所以当你再次焦虑的时候,应该反思自己:‘‘眼前的事情哪些是客观发生的,哪些是我的观点和意念?"从原因角度问,"为什么会这样?”然后至少给出两个答案。从目的角度问,"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最终的结果会怎样?"在这样"念叨"的时候,焦虑就是在慢慢释放……

如果将焦虑"翻译”的内容记下来,可能会更有利于释放。我经常试着把情绪发生的原因、过程与后果

"表达”出来,哪怕就写在手机微信里。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进行阶段性梳理。比如把工作曰记本分左右两栏,回忆过去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列几条纲目即可,可以是幵心的,也可以是难过的。

2.行动与言说

虽然“翻译'’焦虑是一种治愈,但真正治愈你的,不是你找出这些信息停摆在那里,而是用行动稀释。当焦虑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去做些什么。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你的情绪和感觉可能被压抑。

其一,简单行走,有节奏生活。人的情绪和身体状态是互相影响和反馈的。如大笑这个动作本身就能让人开心。人在焦虑的时候,肢体常常是僵硬和紧绷的:越焦虑,越紧绷;越紧绷,也就越焦虑。所以,我采用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每天走路上下班,一边走,一边把白天所有的工作压力或问题进行调苷。张慧提到过一个公式,递增的焦虑=递增的环境刺激+递减的免疫力。这个公式反推就是,如果想要降低焦虑,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对焦虑的免疫力,并降低环境刺激。如我每天早晨雷打不动去校门口迎接活泼可爱的学生,如睡前浏览白天未看完的好文章……诸如此类。我通过给自己设定固定吋间的固定活动,给生活带来一种节奏感、稳定感、掌控感。

其二,亲密言说,缓解焦虑。我们有时太压抑,会找同学或最亲近的朋友倾诉,这种诉说就是排解,很释放,也很安全。时间长了,有些时候你不需要对方给你什么建议,他(她)只需要听你抱怨几句、唠叨几句,就够了。这种陪伴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焦虑。"有人在'’和‘‘我是孤独的”这两种心理感受在应对焦虑的时候差別是很大的。校长不是雄狮或猛虎,要傲视独居。校长也需要"亲友团”的支持,需要的是“愿意听”和“听得懂”。

三、创造心之“流”,治愈焦虑

1.认识时间,理解焦虑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津巴多提出,如果我们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那么不同的人的注意力,在三者上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的人关注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也不一样。他提出的六种时间观分别是:过去积极的时间观、过去消极的时间观、现在享乐时间观、现在宿命时间观、未来导向时间观、超越未来导向时间观。

拥有未来导向时间观的人,比较关注未来和计划,喜欢提前做计划,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做成自己计划的事。心理研究已经证明,那些为未来而活的人现实中可能更容易焦虑。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校长的我,的确更多因为想到未来会有各种不确定性,会担心能力和精力能不能把学校带到那个想要的未来,会分析自己是不是更要努力,这样一来就更加本领恐慌。原来,当自己过度紧张未来的时候,生活就会像一场没有终点线的长跑,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和满意。

最理想的时间观则是:能够积极地回忆和看待过去,有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导向,有适度地享受当下的时间观导向。生活在这种状态的人,也是最不容易焦虑的人。

2.平衡时间,产生“心流”

“心流”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彭凯平教授将其翻译为“福流”。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最优体验。焦虑本身其实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和感觉,紧张、担忧、恐惧。而这一切的反面应该是什么?是注意力的专注,是有一个愿思为之付出的目标,是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状态。

朋友和同事每每都会劝我,不要再拼命了,注意身体等。我深谢这份好心,但我总觉得不努力就是对校长这个角色的“亵渎”。我深知,信念不变,内心笃定,但如何学会张弛有度,平衡时间,更坚韧地柔软,锋芒地善良,温和地坚定,真是一门艺术。当然,最近我也开始学会把一部分时间“送人”,送给生命中重要的人,可能是家人、教师、孩子,也可能是自己。

感谢生活中的焦虑带给我的启发。即便理解这样多,写下这样多,也不一定解决更多焦虑,但毕竟从理解到懂得,尝试把焦虑当作自身问题来研究,未尝不是一次治愈的旅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校长,你焦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