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愿每个你都被温柔以待!

作者:不言

 

01

你喜欢小猫吗?看到它那晶晶亮的大眼睛,毛茸茸的小身体,我想,大部分人内心一定被萌化了,都想温柔、怜爱地逗逗它。


可有些人却与之相反。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范源庆虐猫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类似的虐待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还有很多没有被流传出来,不为所知的,引爆了民众极大的负面情绪。


对这件事情的质疑和思考声很多,我不做评判,本文仅从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角度猜测、分析这些施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希望给成长中的儿童少年以及曾受过虐的家长、成人予以警醒,不再重蹈以上覆辙。


02

先来说说家庭教育。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想家庭对一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奠基作用。家教方式、父母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家庭文化、经济、政治背景、家庭成员的构成等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影响一个人。


范源庆虐猫事件发生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范源庆这个人究竟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他怎么会如此残忍、如此恐怖?我很想知道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他生长在怎样的家庭里?父母是怎样教养他的?

他父母有没有虐待过小动物?有没有虐待过他呢?

他父母人品怎么样?

……

这里的疑问都可能是范源庆今天这般品德的重要原因。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与科学合理的家教方式真的太重要了。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德的第一关,这一关我们给孩子引导,把握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些不和谐,这一关如果把握不好,全社会恐怕会增加很多麻烦与悲剧。


    一、养出好身体,修炼好情绪

 

巧合的是,虐猫事件还和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对上了,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弱者发泄,受到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和父母就是弱者和强者的关系。所以我们的父母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的教养真的很重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它背后的内涵很深很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孩子出现淘气犯错误,不爱学习等等我们家长不喜欢看到的现象,是成长中的人都会经历的,太正常不过了。我们不妨多些理解,包容,耐心,教教孩子,引导孩子朝正确的路上走,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辱骂甚者虐待。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郁闷,不和谐的家庭中,成人之后,甚者还未成人就会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在孩子无助,不知所措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在孩子受挫,不断跌倒的时候,给他抹抹眼泪,引他上路,带着跑一段;在孩子成功,洋洋自得的时候,给他及时的肯定,并拍拍肩,示意他继续前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情绪和过硬的本领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

 

二、练就硬本领,悄悄变强大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弱肉强食”。我们大胆设想下: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如果范源庆们有其他正面的兴趣或技能的话,这样虐猫从而牟利的事情还会发生吗?我很赞同罗曼.罗兰说的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

 

我们都是自己的敌人,自私,不知宽容,都是我们最难克服的心魔。上文中的施虐者是软弱的,欺负弱小的无反抗力的动物对他们来讲是没有危险也不会失败,骨子里是懦弱无能的,如果让其虐老虎狮子试试,他决是不敢的!


呜呼哀哉,何其悲也!在科技讯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小就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做个多项技能傍身的斜杠少年。现在学习途径,方法方式那么多,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做家长的就是一个朋友伙伴,拿捏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控制欲望太强,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过多过早的定向未来,引发矛盾激战。


我在想,当我们更多人都成为强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又会向前进一大步,这又与我们老祖宗说的“富之,教之”不谋而合。未来可期!


03

 然而,现实中被虐待的何止猫呢!


当年我国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惊悚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给我留下了极大的童年阴影。当时不明白在外面儒雅成功的医院外科专家安嘉和,为什么回到家了像变了个人一样,疯狂地虐待梅湘南?每每被吓得尖叫,捂眼。长大后才明白:心理学中称其为“施虐狂”,指这个人经常有虐待他人的病态需求,具有“施虐型人格”。具有施虐型人格的人,有奴役他人的心理需要,他从压迫、折磨、打压他人身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具有不正常的病态心理。


怎么甄别并远离这类“垃圾人”呢?施虐型人格的人通常具有三个特点:


1.自私自利。


施虐型人格的人,最爱的人永远只有自己。施虐者控制住被虐者后,往往永无满足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当对方拒绝了他的要求,他会想方设法让对方感到羞愧和内疚,利用对方的负疚感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对方满足了他的要求,他也会变本加厉,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即便对方放弃底线和原则,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他也不会有一丝感动,而是认为这都是应该的。


2.挫败他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说:“挫败他人是施虐者的一种无意识冲动,他不愿看到受虐者有任何的满足和快乐,这会让他格外愤怒,因此他不惜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挫败或者毁灭受虐者的快乐。”

 

施虐者正是通过感受别人的失败,来达到内心的自我满足,当对方感到受挫,焦虑,自我厌弃时,施虐者会从对方身上的负面情绪中汲取养分,让内心的邪恶之花越开越盛。


3.羞辱他人


具有施虐型人格的人的内心需求,是不断升级的,通过让对方压抑挫败而获得心理的愉悦,当这种愉悦逐渐不能满足他,必然会上升为对对方人格的贬损和羞辱。有时为了让对方满足他的要求,他也会羞辱对方,激发对方的羞耻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施虐者非常善于找出对方的薄弱点,给予无情的攻击,他善于挑剔别人的毛病,并善于把自己所犯错误的责任推给别人。潜意识中他会认为,自己怎样折磨侮辱对方都是理所应当,这一切都是对方应受的,对方是咎由自取,不要指望他会突然良心发现,他根本没有同情、怜悯等情绪。


04

法家的韩非子说:“势者,胜众之资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在讲“势”,我姑且拿来一并用上,叮嘱各位:


珍惜每一个生命个体,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社会需要和谐,因为仇恨和施虐并不能使人快乐。


愿每个你都被温柔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