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点滴学习

参加亚冠联赛的一支中超足球队,2009年赛季的前四个月战绩是:主场大多取胜,此前的34个主场保持不败纪录,但在总共10个客场中,七场败北,三场平局,主客场表现大相径庭,尤其是5月6日客场挑战被称为“鱼腩”的新加坡队,差一点落败。论实力,这支中超专业球队远在新加坡业余球队之上。赛前,球队和球迷们不仅作了胜算,而且欲大比分取胜,甚至放言至少5:0,这样才能出线亚冠第二轮比赛。岂料,虽然球员们在赛场上卖力地来回奔跑,控制了场面,可是找不到进球的“感觉”,上半场反而被打进一球,直到下半场临近终场时才勉强进一球,挽回了一点颜面。然而,这个平局对于球队出线亚冠第二轮已无多大实际意义。“主场龙,客场虫”是对这支球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一些球队主场是一条龙,一到客场就变身为一条“虫”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包括团队)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显示自己的“力量”和优势。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由自己熟悉的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力量称之为“居家优势”,亦称“后院效应”。

心理学家泰勒尔及其助手兰尼就“居家优势”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巴尔的摩市的一群大学生按说服能力分为上、中、下三等,从不同等级中各取一人混合编成一个三人小组,共20组60人。然后,请各组讨论学校的预算计划,哪一项应该增加,哪一项应该减少。其中,10个小组在说服力最强的学生所在的寝室里进行,另外10个小组在说服力差的学生所在的寝室里进行。汇总时发现:讨论结果总是按所在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而小组成员说服能力强弱所起的作用不明显。实验证明,居家优势的确存在。

政治、外交谈判,商业、贸易洽谈等说服性质极为明显的商谈,往往要轮流互换谈判地点,以免一方独占居家优势;足球、篮球等竞技性比赛,主客场互相交换,也是这个道理。

在对人的劝说、教育诱导时也应注意这一心理效应,充分利用居家优势,尽可能在自己家里、办公室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如果对方不能接受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地点,也应该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中性地带———第三方环境中进行,这样大家都没有居家优势,以示公平。这也是国际上进行谈判通行的惯例。一个高明的引导者,不仅要善于利用天时,也应善于利用“地利”。

2009年3月,正值世界经济危机时,上海派出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去招聘高级金融人才。在美国80%的中国留学生都想回国谋求发展,当问到“为什么想回国”时,回答几乎一致:在国内有着环境熟悉、人脉关系广泛等天然的地利优势。

2009年11月,《新京报》报道了一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密歇根大学博士后的中国青年,在美国待了八年,因想家和为祖国做贡献的缘故于2009年年初回国。但回国半年来始终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得已只能在北京海淀区五道口一农贸市场摆地摊求生。此人除了个性要强、不愿意妥协等原因外,由于长期生活在美国,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际环境等各个方面都难以融入中国社会,加之又不是北京人且未在北京读过书,失去了居家的软环境优势,致使找不到工作,精神不稳定,同在美国留学的夫妇俩回国后连三个小孩都难以供养。现在,不少归国留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已不是个别现象,原因很多,而失去居家优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点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