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胜之-鲁西南方言杂谈之人物

一种氾胜之画像

氾胜之,正史中没有他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他是西汉末年人,《汉书·艺文志》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祖籍在山东泛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一带。《广韵》云卷二凡第二十九载,氾姓“出敦煌、济北二望。皇甫谧云:'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泛水,因改焉。汉有氾胜之,撰书言种植之事,子辑为敦煌太守,子孙因家焉”。

《汉书·艺文志》颜师在注引刘向《别录》云,成帝时使氾“致用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和《晋书·食货志》数:“昔汉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均是说明氾胜之在汉成帝的时候,受朝廷的遣使,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关中平原)地区指导农业生产,并使该地区获得丰收。氾胜之听说有一位农民是种瓠子的行家里手,就亲自登门拜访,同这位农民交上了朋友。他仔细观察研究这位农民的种瓠过程,自己还亲手反复做种植试验,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瓠子种植高产技术,即“种瓠法”。用这个新技术栽种的瓠子,个儿长得特别大,一个可抵过去的10个大。他总结推广的“区田法”耕作方法,即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另外,还总结了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等,对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详细记载,创造了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嫁接法、区田法等耕作方法,整理农书一部,全书2卷18篇。

氾胜之所编著农书,北宋时丢佚,后来从《齐民要术》及《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约3000余字。《汉书》农家类称之《氾胜之十八篇》,也称《氾胜之种植书》或《氾胜之农书》,后通称《氾胜之书》。《氾胜之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反映了西汉时期所达到的较高水平,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农书中作物各论的先例。《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农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氾胜之-鲁西南方言杂谈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