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床前明月光”我们一直理解错了吗

唐代李白的《静夜思》真可以说是连三岁娃娃都会背了。

短短四句五言诗,为什么大人小孩都喜欢呢?

有人说是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情。我说这个理由不充分。为什么写思乡情的诗歌那么多,何以独独这首诗老少咸宜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明白晓畅,不用典,没冷字,不用注释,其意自现。就是不听讲解,娃娃也都能理解个七八分。

那我们一般都是怎么理解的呢?

一个离家在外的人,夜晚独自坐在床上,月光透过窗户静静地照进屋来,洒在床前的地面上。这微白的月光就像寒冷的夜晚里,落在屋外地面上的白霜。抬头看看窗外的月亮,不禁想起了家乡和家乡的亲人。

多么美的景,多么真的情,情景交融。

然而,一些专家却在注本中、文章里,把我们的常规理解给推翻了,硬生生地把我们理解的“屋内床前”拉到了“屋外井上围栏边”。

专家说,李白那个时候说的“床”是指“井床”,就是井的围栏,而不是“睡床”。

这叫我们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

诗无达诂。诗的美妙就在于每个人都可有自己的理解,即诗歌提供的意象、意趣是在每个读者的心里。

还有,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要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去做实理解呢?

刚刚看了央视的诗词大会,其中正好有《静夜思》。康震解读时说,现在流传这首诗已经被明代人改过了。宋版本中是: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而在明代版本中却改作了: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改过的更是朗朗上口,便流传至今。

那么,后代人都可以把李白的诗歌依照自己的理解去改动了,我们还要拘泥于李白时的“井床”去生搬硬套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 “床前明月光”我们一直理解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