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砍柴知识星球精选日更文章

“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

不限于表达自我

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砍柴书院

小伙伴们,你们期待已久的知识星球优秀日更征集第三期,今天和大家见面啦!

今天特选出5篇日更供您欣赏选择,投票链接在日更文章下方,为你喜爱的日更投上宝贵的一票吧,票数最高者,将得到我寄出的随机一本书。

同时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积极参与互动,读者留言区获得最高点赞者,也会获得随机一本书。

活动限时三天哦~最终结果请关注公众号推文,会在三天后予以公布。

——砍柴说

第一篇:半沐《女到中年还能不能有梦想》

 1

中年的你,还记得曾经的梦想吗?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会不会突然想到“梦想”这个词? 

我从小就爱做梦,现在回想儿时的梦想,嘴角仍不禁扬起一抹微笑。  

因为喜欢一位美丽、温柔、慈爱的班主任老师,幼小的心里曾种下一个“长大也要做像她这样的老师”的小小梦想。  

家人说我口齿伶俐,得理不饶人,以后可以“当律师,靠嘴巴吃饭”,也梦想过做一名大律师。  

后来爱上了阅读,书籍给我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又梦想着可以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字描绘大千世界。 

儿时的许多梦想,或绮丽、或荒诞,谈不上志存高远,但也是那个时候心中最大的目标和最美的愿景。 

不可抗拒地成长,终究是强大了自己。在生活中沉沦、在现实中妥协的日子里,梦想逐步靠边,渐行渐远。 

后来的我,既没有成为教师,传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没有当成律师,能够“靠嘴巴吃饭”,只是一颗热爱文学的心,历久而弥新。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总有一种力量,伴你从小到大,融进你的血脉,如影随形。

前不久发了一条关于“不忘初心、重拾梦想”的朋友圈,有位同学怼我:“都奔四的人了,还谈什么梦想!” 

可不是!在90后都自称“老阿姨”的时代,80后的中年女人,上有老,下有小,顾家庭,忙事业,还要防小三。一面与青春期的娃斗智斗勇,一边要与地心引力拼死对抗……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不断蚕食女人的时间、精力和激情。梦想?不存在的。  

但是!反过来来看,中年的女人,正事业稳定,家庭和谐,孩子独立,其实是有条件从琐碎繁杂中获得解放,好好审视自己,回应内心的。 

人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无论名门显贵,还是社会底层,无关性别,无关年龄。

行走在繁杂世界,植根心底的那点追求,如同照进我们心底的一束光,让迷雾得以清晰,让冰冷变得温暖,让荒芜变得美好。  

永远不要嘲笑一个老阿姨的梦想。要知道,无论那束光怎样模糊,总会像一头小兽,潜伏在心底,伺机而动。 

如图同李健所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又怎能停止对温暖的向往。  

 3  

毕淑敏说,有些人把梦想变成现实,有些人把现实变成了梦想。关键是,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为你的梦想做了什么。  

我的梦想常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翻新,追梦的心却从未改变。后来,我又爱了古筝、瑜伽、跑步、绘画。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合理安排竟然也相安无事、各自安好。  

天气和身体允许情况下,坚持晨起跑步数公里,晚上练琴1小时,见缝插针练练瑜伽和绘画。碎片时间用来阅读,每天最少抽出1小时码字。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这个逆旅般的人生中,向内修行不仅仅是充实自己,也许还能成就自己。老干妈陶华碧,42岁开始创业开路边小吃摊,凭着一瓶辣酱,把5元钱的生意做到了37亿。

也从来不缺也大器晚成的作家。《鲁滨逊飘流记》就是作者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才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家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奖无数。  

有一句英国谚语说:种树的最佳时间是25年前,仅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哪有什么太迟了,这世上多的是大器晚成的人。  

 4 

人到中年,我们已看透世间沧桑,人情冷暖,却不愤世疾俗,悲天悯人;我们仍怀抱理想,心存梦想,却不贸然行事,鲁莽痴迷。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天才毕竟是少数。很多人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耕耘,才能有所收获。   但行耕耘,莫问收获是一种大智慧,需要向下扎根,踏实耕耘,不看眼前的小收获,最终获得丰沛的收成。  

 就像雪地里的远行者,不专注眼前的脚印,而是盯住远方的一个目标笃定前行,回头看才发现走了一条最稳当的、最笔直的路。   

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出发时,最困难的时刻就已经过去了。即便最终梦想也没有能够照进现实,但至少在等待花开的日子,它一度点亮过我们来去匆匆的生命。   

愿每个中年老阿姨,都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第二篇:小指笔《以文会友》

上个月刚完成鱼教头30天的打卡训练,这次参加砍柴学院的特训班,希望能看到自己更大的空间,本来没打算日更,毕竟此地重咖云集。 

不料昨日脑洞大开,在写手群热议纷纷,最后老师竟出场,始料未及,只好老老实实来打卡了。  

指笔不才,平生好古乐,喜茶闻香,善书行楷,由衷于兰亭。岁在戊戌,暮春之初,迁至新居,远离喧扰,幽境佘山,盖人生之所求尽于此。  

然行于此,望北而立,不由感慨,自然虽美,犹如幻境,心若如此,故不复其志。 帷幄之中,虚实相间,气流涌动,乃势气也。黑白相比,墨色渐行,犹近亦远,此为形色也。

西方美学,重形及力量,东方美学,即阴阳之合,崇尚中庸之道。众人以为高深之法,实则通俗易学,即通一则事事百通,理虽乏,入境则不能自拔。  

最喜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寥寥几笔,皆为心得,虽不及古人字字玑珠,但时不忘自己初衷,能在这里遇见大家,幸甚之至,以文会友,方才知孤闻寡陋。


PS:最近研究《书谱》,如果对此也有兴趣或了解的朋友可以私下沟通下,相互学习,毕竟也是比较难涉猎的内容。

第三篇:米蓉《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个朋友,晚上给妈妈发了一条微信,说自己不想工作了,很不开心,发完信息就去洗澡。 

谁知回头再看手机时,无数个妈妈的未接来电,回电过去,才发现妈妈在电话那头已经急哭了。  

很难想像朋友的妈妈在这十几分钟里是多么的不安和慌张,拿着手机手足无措,听着那头的“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后该是多么的绝望和无助。

与子女失联的那几分钟,想必是父母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吧。  

电视剧《请回答1994》中,海太去首尔上学后,母亲每次看到新闻里出现首尔的事故,都要打电话确认。

虽然海太无数次告诉母亲,首尔很大很大,事发地点离他们可远可远了,可是一旦看到新的报道,海太的父母依然会火急火燎打电话确认儿子是否平安。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也曾描述过类似的场景:我去地铁后,母亲每次都要来地坛里找我,有几次找不到我,四处张望,端着眼睛好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步履茫然又急迫,生怕我一时想不通做出什么傻事。

此时的母亲也必然是极其痛苦的,心头会闪现一万种念头,每一种都让人心如刀割。 

我想起刚到北京时,在一次出游中手机进水关机,正好妈妈给我打电话却发现无法接通,急坏了,可是她除了打给姐姐和弟弟,别无他法。 

于是那两个小时里,一家人都在拨我的电话,等到手机终于开机接到弟弟的电话时,他不等我解释便劈头盖脸一顿大骂,“你没事为什么要关机?!”我不知道那段时间里,妈妈是以一种怎样焦灼的心情在等待答复。

而作为子女的我们, 在与父母失联的那几分钟里, 何尝不是坐立难安,心急如焚。  

同样在《请回答1994》里,当海太得知家乡顺天发生煤气爆炸时,完全失去理智,不管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飞奔到电话旁边联系父母,家里的电话却一直占线,无数次重拨后终于接通,妈妈安然无恙,海太已经精疲力尽。 

此时的他也突然明白此前父母的心情,拿出离家前妈妈亲手准备的无花果酱开始猛吃,原本他是很嫌弃要扔掉的。  

是啊,这种失去我们谁都无法承受,所幸所有故事最终都是虚惊一场。 


离家之后的我们与父母,因为遥远的距离而不得不以网络和电话保持沟通,然而这种联系有时候却是如此脆弱,一旦出现没来由的中断,却会让最亲近的人饱受折磨,也许这就是科技的双刃剑吧。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这样难过的时刻再不要发生,不论是父母还是我们自己身上。

第四篇:预备队---七班《老昆明的记忆》

今天看汪曾祺的《人生有趣》中的《观音寺》,抗战胜利前期,昆明城内一片萧条。 

母亲出生在昆明城老官渡镇,祖上被充军发配来了云南,一晃也是两百多年前的事了,抗战胜利时,母亲还没出世,到母亲记事时,生活已经越发的艰难了。 

母亲记忆中最快乐的事,是放学时买一把黄萝卜,昆明的黄萝卜很好,浅黄色,粗而且长,细嫩多水分,味微甜,买来当水果吃,一分钱就可以买到一大把黄萝卜。  

中秋节,要去走亲戚。老昆明的护国路青龙巷,是母亲大嫂的娘家。童年的母亲随大嫂回娘家,家人挑着担,装着自家烘烤、大如萝筛的官渡粑粑,乘火车从官渡进城,一路悠晃到青龙巷。  

童年的母亲只记住了大嫂娘家用小锅煮的新鲜面条,和隔壁很有名气的京剧演员关肃霜圾着拖鞋,散着长发在井边洗漱的模样。 

最开心的还是随大嫂回到乡下的面点作坊,作坊里的师傅总会把煮好的精制火腿肉撕下一块,递给母亲,那便是童年里最美味的记忆了。 

立冬时,一家人要全部聚齐,挑着炊锅,各种吃食去祭祖,坟前专门为祭拜时平出一块平地,祭拜仪式完成后,要一家人团在一起吃炊锅,以告慰先祖,后人得泽,不忘先人。 

炊锅一般是全铜做的,家里人多,要备几个炊锅才够,煮炊锅菜要有很多种食材层叠在锅里一起煮,最底层是喷香的火腿片、腊肉,然后次第放入茨菇、芋头、胡萝卜、白菜、青菜、茴香、粉条,最后是要把豆腐和新鲜肉末团成的肉圆子铺在最上层,加入高汤慢慢用炭火炜煮。  

炭火是放在锅中间一个空心的管里,管的上端座一个碗,装着半碗水,挡着炭火星子跑到外面来,一会儿炊锅里就飘出香味,引得大人孩子围拢过来。  

毕竟这样的日子一年才有一次,而且,后来就越发的没有了,炊锅放着长满了绿霉,亲里间也少了走动,都没有拿得出手的礼物能去走动了。  

那些美味的记忆就一直留了下来,成了母亲经常给我叨叨的念想了。

第五篇:贺兰无极

《是只争朝夕 还是来日方长》

昨夜,小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着,清晨了,天还是昏昏暗暗的,醒来了,又是新的一天,心里想着要做的事情,睁开眼睛,四周还是黑乎乎的,又闭上眼睛,眼前蓦然出现梅艳芳的样子。  

我有些惊愕,怎么会想到她,一直不是一个追星的人,所以很多明星,只是会很欣赏,也只是局限于欣赏,不会很迷恋,很崇拜,梅艳芳虽然唱过很多很多歌,但是我只熟悉她一首歌《女人花》,当时因为聚会要唱歌,五音不全的我实在不会唱歌,但是又规定每个人必须唱,我就选了一首《女人花》,因此这首歌还算比较熟悉。  

此时,怎么会想起她,她一脸的从容淡定就这样明晃晃的出现在眼前,我想起之前有个很喜欢的朋友,他喜欢梅姑,曾经在梅姑去世之后伤心低落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与那个朋友的纠葛也早已经放下。 

我打开手机的音乐App,开始搜索梅艳芳,看到她一场演唱会,让大家点歌,有歌迷点了《iq博士》,我没听过这首歌,只是看到梅姑唱歌的瞬间从一个高冷的女王,变成了可爱活泼的小孩子,虽然她穿着长长的裙子,裙子很窄,她没有办法随意的蹦跳,可是她的表情那么的丰富,我似乎看到一个活的肆意从容的人,她可以以任何的形式展现自己,然而梅姑真的活的开心吗?  

我仍然一头雾水,继续去微信溜达,搜到梅姑离开时最后那场演唱会,她为自己做了婚纱,她说嫁给音乐,嫁给自己,嫁给喜欢她的歌迷,她唱了《夕阳》,歌词是这样的: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  

梅姑的一生经风历雨,吃过很多苦,可是也灿若彩虹,绽放如烟花,也许她走得那一刻内心还有遗憾,但是她已经做了她所有能做的,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医生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她,癌细胞扩散至脑部,以后再也不能唱歌、演戏了。   

她气若游丝:“是,但给我做一样也好呀?”又道:“既是这样,我便走了。”

然后她离开了,留下世人无限的唏嘘。  

望着梅姑演唱会最后那个身影,我痴痴的,不知这来日方长和只争朝夕要怎样的相得益彰。 

如果你问我:生命就剩最后一天24小时了,你要做什么? 我答:我想休息,想安安静静的看看书,发发呆,看看阳光怎么一点点亮起,感受阳光温暖周身的舒服和懒散,听听风和树叶如何低声耳语…… 

可是现实中,我并没有只剩最后一天,我还是加足马力,让自己精神抖擞,为明天努力不止。 

这便是矛盾,梅姑在舞台上唱 《IQ博士》的时候是全情投入的,那样的挥洒自如,回到生活中,她还能做得到? 舞台上,挥洒自如?我喃喃的重复,似乎终于说服了自己。  

四季流转,荣枯有时,每件事情有自己的节奏,而我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春天发芽,夏天茁壮,秋天收割,冬天积蓄,我尊重自己的节奏,也尊重每一个阶段。


可是无论在哪个季节,我都可以让自己只是专注在事情上,去全然的做事情,而不是做此事的同时,又想着彼事,焦虑着未做的事情。  

比如此时此刻,我在写日更,我只沉浸在文字中,安然的享受,没有必要去担心其他。  

来日方长是对生命的信任,该做的一样都不会落下,只争朝夕是对事情的专注,此时我做这件事,我就全然的与这件事情在一起。

 一个个只争朝夕的事件,缓缓展开,就是一件来日方长的美丽织锦,如此而已。 

用来日方长的心态,去只争朝夕的做事。

一个让写作者走上舞台、帮助写作者真正得到进步的“知识星球”,现在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加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期】砍柴知识星球精选日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