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读书笔记2

阅读此书的第二大收获是更新理念,澄清误区,转变认知。

1.“班主任应该有这样的培训意识:只要有岗位,就必须有培训。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解读岗位职责,提出明确要求以及进行必要的示范演练。培训的意义不仅在于培训做事,更要培养做人,不仅要培养技术,更要鼓励创新。”

一线班主任在班干部的任用上,似乎只侧重选拔,热热闹闹地组织同学们竞聘、投票、选举,但选拔后往往忽略培训这一环节,或者将培训培训流于形式,无非就是在一个房间里热热闹闹地开个会,提提要求,鼓励大家,们总觉得选拔出来的班干部不够得力。陈宇老师的话提醒我们,没有人天生就可以成为优秀的班干部,当我们将权力赋予班干部时,我们更有责任手把手地教会我们的班干部,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示范演练,观察工作过程,反馈工作漏洞,寻找应对措施,帮助改进提高,如此一来,班干部才会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他觉得这项工作赋予他意义时,估计也就不会轻易提出“辞职”二字了。

2.“无检查,不落实”,“检查是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学校工作中,检查无处不在,每次提及“检查”似乎让一线老师苦不堪言,因为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班主任处时,有些班主任或者觉得上级在搞针对,或者觉得上级是对我的批评,因为我们害怕别人指责的眼光,害怕承担犯错的责任,所以我们谈“检查变色”。但实际上,检查是确保工作落实的保证,设了岗位就一定要检查,全凭自觉是很难保证完成质量的,这一点在班干部身上适用,同样也在学校工作中需要。当然我们的检查需要提前制定规则,告知时间,让学生有所准备,不搞突击检查,提倡自查互查,不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评判人,区分“人”和“行为”。

3.“抓中间,促两头。”

这个说法更新了传统认同的观念——“抓两头,促中间”。我们以为,一个班级里,尖子生大有可为,需要我们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后进生经常给我们惹出各种麻烦,成绩还拖班级后腿,于是我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两头,放弃了中间。而陈宇老师认为,对待优等生的最好方式是“放手”,一来他们已经具备矫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二来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而在一个班级中,后进生的比例远远比中等生低,将绝大部分经历花在后进生上并不科学。书中提到,对中等生的激励效果非常明显,班主任对各层级学生投入的精力优等生10%精力,中等生70%精力,差生20%精力,这也符合一个班级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例。

4.“所有学生自评、互评、组评、科任老师寄语,均不具有权威性,只能作为正式评语的参考。班主任是写学生评语的第一责任人,其他人无法替代。评语必须用比较理性、客观的语言。”

这句话明确指出,写评语是班主任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际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将写评语的工作下放给班干部或其他同学,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集班主任评语、班干部评价、好友评价、科任评价于一体,全方面多方位让学生了解自身。对于现在很多班主任将期末评语写成诗歌的方式还是要辩证看待,这种形式不是所有班主任都能模仿,不具有可复制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读书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