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长补己短

学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想必这句话已是老掉了牙了,但还是很有用。

节前有幸跟随外出学习,开了眼界,很有收获,但内心总也存有不少的疑问,不少的不解。

除了课堂学习,还有实地学习。实地主要学习浙江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这块。了解浙江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文化特色优势,打造秀美乡村品牌。去之前,心里老在想,肯定人家都是全新的建设,而且现代风味特别浓。加上浙江经济这么发达,自然会改造成别样风味。能往多美就有多美的境地想,毕竟在电视上也见过他们的乡村美貌。

我们去的桐庐荻浦村,只要说出这个名字大家非常熟悉。这个村几乎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因此招来不少前去考察见学取经的人。网络宣传图片很美,也非常的诱人,现地也确实非常美。

整个村庄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建筑风貌,除去祠堂、戏台等几处历史遗留,其他的都是普通乡村建筑,加之后期的人们新建楼房。该村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统拆统平统建,也没有有意造风景,更没有为了亮眼全部都把墙、房顶进行统一改造。他们遵循尊重历史、因地制宜、以孝义文化为承载的大理念,修建村内道路,修缮沟、水、路、林,修复历史古迹,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孝义文化气息较浓、乡村特色较重、地方品牌较新的新农村展示在人们面前。

看了后觉得这种建设和打造非常实在。不破坏文化,不编造风景,不浪费资源,不带来民怨。村内还存有不少群众的平房、瓦房,非常旧,也没见拆除。更让我惊奇的是,来前想的以为全会刷墙的做法,在这个村一点也看不到,保持原有的样子。

这个村在建设中进行了规划,确保了未来村庄发展的预留空间和需要。这点也让我很吃惊,把规划先行的思想树得这么牢,难怪他们的建设、发展都这么超人一步。

看后我十分感慨。在家乡很多美丽乡村建设先行村也建得很好,小桥流水人家,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确实让原来败破的样子完全变了样。可我并不很看好。据了解,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前,派出很多人去了荻浦取经,甚至还专门从这个地方请人来设计、施工,花费比当地要高得多。花了钱办成事,这倒无可厚非。最主要的是,这些美丽乡村建设,并没有取到什么好经。所谓的用人长,补己短,其实并不突现出来,反倒让人觉得是变了味的仿效。

一个没有文化品味的村庄,又没有历史传承,根本就无半点可以依托的风景。结果一群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看谁胆量大,看谁和谁说得上事,更主要的是看那个村庄小点。因为,小村好打造,小村好管事,小村没那么多事,这才是主要的,至于文化和历史的东西不重要,这点最让人有点不理解。


于是,确立了点,就着手实施。实施前,先是拆旧,只要是旧房、老房、没人住的房基本是逃不过一劫。铲车、挖机轰隆隆的开进村,不费多少力气就把预计好的老旧无人住房拆个遍。几天内,村内只剩后做的楼房,到处是空地。在建设中,把村内拆除房后的空地种树、种竹、种花、种草,有的修成村民休闲广场(说是广场,其实也只是一小块空地,装了些器械)。村内修些路,有的地方故意制作一些路边护栏,刻意在路上铺上杉木条,修一条弯弯的田间木桥和凉亭,大片的农田种植观赏荷花。村内所有的房屋外墙统一刷一样的墙漆,屋顶统一盖琉璃瓦,顶墙统一制作成江南特色的飞天样。

每个先行村,都是以乡村旅游来打造的。在刚建成的时候,一些人通过各种方式,做足功课,吸引人们来此参观。很多人工作之余实在想找个地方休息下,领略乡村风光,最初会有人来,但后来,基本就不会有人来。

一个小村,从来不起眼,离城区较远,根本就无诱人的特色,真不知道从那想出来的主意。

美丽乡村建设,是大好事。发展了的农村,也要得到改善,也要享受生活。问题是不顾民意,不尊重历史,不带着文化,只是一味的为旅游打造,一味的强调特色,一味的为好看,这种东西不会长久,更不会吸引人。如果能多想想未来村民生活得好,生活得舒适,那多好呀。另外,盲目拆除破坏了原来的传承和本色。特别是哪些在外的游子,他的根就是老宅,虽说很久没在老宅居住,但只要有空就会举家回来,看看老宅,思思故乡。拆了这些游子的老宅,他们就成了漂泊无根的人,根本就没办法回去,也不会想到回去。回去有何用,一点愿想都没有。怎么去尊重文化呀,怎么去传承呀。

学人长补己短,不是照搬照抄,更不是全盘否认。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学人家的思想,学人家的精神。千万不要象古代的“邯郸学步”,学不象,反倒弄巧成拙,就有点事与人违。劳命伤才,还让大家埋怨,实在是不划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人长补己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