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500年前,什么是知行合一?

最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学习《传习录》,对耳熟能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了一点点粗浅的理解。以教为学,且看我能说出几分。


知行合一,字面理解

要理解什么是知行合一,一个很典型的真知真行的例子就是来自《大学》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意思是真正的知与行,就如同见到了漂亮东西时我们出自本能地就会喜欢,闻到恶臭时我们也出自本能地就会恶心作呕。

所以,知行合一的状态是“知”与“行”是合一的,有了“知”便有了“行”,“行”的时候伴随着“知”,二者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


好了,那有的伙伴会问,是先有知还是先有行?还是先有行后有知?先知道再做到,还是先做到才知道?知道了并且做到是不是就叫知行合一了?为什么很多人知道但是做不到?

想要理解什么是“知行合一”,还得结合理解下什么是“良知”,以及什么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的“知”不能单纯理解为我们平时说的知道和不知道,它还包括“良知”的知。


--知识、技能层面的“知”

大脑的知道和不知道是泾渭分明的,1+1等于几,能说出2就是知道,不知道等于几就是不知道;火箭是怎么造出来的,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知识、技能层面的认知,需要有对应的学习才能知。


--良知的“知”

什么是良知?

我走在路上,赫然发现了一张100块躺在那,我捡不捡?不捡白不捡啊。可是捡了之后心里总是膈应,虽然开心,但是总有些不得劲,因为这不是属于我的钱,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拾金不昧的呀,虽然不至于说交到警察叔叔手里一边,但捐赠也好过占为己有啊。

这个来自内心深处的正知正见,就是“良知”

再比如,做妈妈的,时常没控制好情绪,会对着孩子狮子吼,吼完之后内心就愧疚啊,觉得自己伤到了孩子啊,说好的无条件的爱呢?这里的无条件的爱,就是内心的“良知”。

遇到一些是非对错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心都是有数的,这就是所谓的“良知本自具足”,这就是所谓的“不学而能”。


何为“不知”


那什么是知行合一呢?为什么说做不到,就等于不知道呢?

当“知”不是那么纯粹,不是那么纯净,被其他欲望或杂念附着时,就不是纯粹的知了。

好比当初心被欲望或杂念附着,就不是那么的纯粹了,所以执行起来就有了因为这些欲望或杂念而带来的阻碍。


还是举例妈妈对孩子发火这件事:

这里的“良知”是“无条件的爱”,但是做不到,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要爱孩子的时候,妈妈觉得自己也无力啊,自己率先需要被照顾啊,刚和老公炒了一架火气还没消啊……这些附带的原因,就遮蔽了“无条件的爱”这个“良知”,所以想让这个良知光明的话,就要去除遮蔽物,去除过程就叫做“致良知”

致良知,良知光明了,没有被遮蔽了,妈妈就自然而然地能做到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了。


再比如“孝悌”,人人都知道对父母应当孝顺、对兄长应当尊敬,实际上却很多人做不到,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良知被遮蔽了,可能是父子间、兄弟间的未解决的矛盾、未疏通的情绪障碍等,附着在了这个良知上,遮蔽了这个良知。那么致良知,就是去化解,回归理解、回归爱与和平。当孝悌这个良知纯纯净净了,又怎么会做不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呢?


所以知行合一,不能行说明还不知,还不知就需要致良知。就是去解决有悖于本心的枝枝叶叶的问题


来自万小小的问问问


问1:理解什么是知行合一对我们有什么用?

理解知行合一,能够让我们向内观,了解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了解干扰因素,然后去解决干扰问题,帮助我们良知光明、帮助我们做到。大白话,就是帮助我们活得通畅、活得通透。


问2: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就在屋子里读经典,什么事也不干,那他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知道知识、知道道理,只是大脑层面的知道,没有实践未必是真知。没有实践,无从说他是真知还是假知。


问3:一个人,他不识字,但是他对父母非常孝顺,他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这里显然的,是良知本自具足。知行合一了,是知道的。


问4:哪些事是知行合一的?哪些事是先知后行的?

所有做到的,都可以说是知行合一的。

需要辅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行动,自然需要先学习,先知后行。但这里的知,仅是知识、技能层面的知。如果学会了知识和技能但仍然做不到,那就要论到“良知”层,就需要致良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自500年前,什么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