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品质:勤奋+节俭

最近读《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1706年,活了84岁。他出身于普通家庭,他自己的描述是“我生于贫寒之家,长于无名之户”。他自己认为是靠着勤奋和节俭成为他自己,“如今不仅家境富裕,在世界上还小有名气”。

他对于勤奋和节俭的认识是:

朋友们,关于勤奋和事必躬亲就说到这里;如果我们要使自己的勤奋获得更大的成功,我还得加上节俭。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节省自己的收入,他也许一辈子累死累活,到头来还是不名一文地死去。丰足的厨房造成了薄弱的意志,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

他同时也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上帝的恩赐,因此,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是开放的心态。

我想满心谦恭地供认我提及到的已经过上的幸福生活全是上帝的恩赐,他开恩给我指点我所运用的手段,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功效。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所以我虽然不可认定,却可以期望同样的恩佑仍会赏赐予我,使我那幸福得以延续,或者使我能经得起致命的逆境的打击,因为别人遭受过的这种打击我也可能遭受,我将来的命运怎样只有上帝知道:哪怕是苦难,他也有权赐予我们。

虽然富兰克林没正规地上过多少学,但他特别喜欢读书。“我自小就喜欢读书,手里有点零钱,总要拿去买书。”因为喜欢读书,他在21岁组织了一个俱乐部。大多数成员都是工人,因此这个俱乐部就以他们的工作服而取名为“皮围裙”,也就是共图社。

我把我的大多数聪明能干的相识组织成了一个俱乐部,以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们管它叫“共图社”;我们每星期五晚上聚会。我起草的章程要求每个社员轮流提出一个或多个关于道德、政治或自然科学的问题,供同人讨论,每三个月提交一篇自己写的论文当众宣读,题目自便。我们的辩论由社长主持,要以诚恳追求真理的精神进行,切忌争强好胜的现象发生。

他一直从事报纸印刷出版的生意。靠着他的勤奋和聪明,他从贫穷渐渐地变得富足。” 那时候,我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我的报纸很能赚钱,因为一度几乎是本地区和相邻地区唯一的一家报纸。”当其他报纸为了金钱可以不管好坏刊登任何别人的文章或广告的时候,他却有自己的原则。

我把我的报纸看成传播教育的又一种工具,基于这种观点,我便在报纸上频繁摘要转载《旁观者》和其他劝善作家的文章,有时候也登一点自己写的小篇什,这些都是先作出来在共图社宣读的。其中一篇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录,意在证明一个人无论才能有多高,如果缺德,就不配称为一个有见识的人。还有一篇是论自我牺牲的,指出美德只有修养到了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彻底摆脱了与之对立的倾向,才能算牢固可靠。

我尽力让年轻人相信,要使一个穷人致富,什么品质也不可能像诚实那么有效。

在财务基本自由之后,他发展了更多的兴趣,比如科学研究和政治活动。那时候他还不到30岁。“从私家商务中脱身之后,我感到沾沾自喜的是我已挣得了一笔财富,虽属中常,但完全可以自足,所以我就有闲情逸致搞搞科学研究,乐享余年了。”

“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载难逢的大运而得者为数寥寥,由日积月累的小惠而生者比比皆是。”大家喜欢看一看伟大人物的日常。而富兰克林之所有将自己的这些琐事记录下来,是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也许愿意了解了解,因为他们或许会发现其中有些对他们的境遇也同样适用,因此也宜于效仿。”

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日常事务中谨言慎行的准则;人们非常好奇,都想看看你是怎样在这些方面身体力行的。就此而言,这将是开启人生大门的一把钥匙,而且解说人人都早该弄明白的很多事情,给大家一个机会,成为有先见之明的智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富兰克林的品质:勤奋+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