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断舍离

所谓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山下英子教我们看待一件物品时,不是考虑“扔了多可惜”,“放放还能用”“当时花很多钱买的”,而是要考虑我还需要它吗?把关注点从物品本身转移到我身上。

这些年我一直在实践,效果也有一些,但不彻底。先说断。我有记账的习惯,每年花在衣服化妆品美容上的钱大约大概在三四万。相比之下,买书的钱真是少得可怜。其实很多衣服,买了几年都没剪标签。最贵的一件是国母穿过的牌子,打完折要3千多,买了2年,穿了不到3次。当时也不知道哪根筋抽住了。不是说不该买好一点的,可是自己还没到那个阶层,买了不穿,扔掉又不舍得,真没必要。后面慢慢减少,离开上海之后,似乎少了逛街的兴致。同时也深深觉得,很多物质其实并非必需。2017年花在衣服化妆品美容上的钱貌似还不到5千,部分原因是还没找到合适的美容店(外表还是很重要滴)。

再说舍。搬离上海的时候收拾东西,翻到很多旧物,其实也不用,于是整理了十几袋,处理掉了。过年大扫除,又扔掉一些东西,心情大好。眼不见心不烦。不过做得不干脆,我是个念旧的人,过往信件明信片等都记录了我珍贵的过去,既然再也回不去,那就用它们帮助回忆,老了可以看。

离是一种结果。当你把不需要的东西拒之门外,你对很多物品也就没了执念。有也行,没有更行。物品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占据我们的时间和金钱。巴菲特富裕却节俭,在他眼中,花掉一块钱,就是花掉未来的几十块甚至上百块。如果早点培养这样的金钱观,我大概就不会那么大手大脚了,现在开始有点晚,但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

断舍离不仅是对物品,还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时间,比如微信群。加群需谨慎,没有价值的水群不加也罢。如果做过统计,过去一年说过话的群,大概也就20个左右,那么剩下这几百个群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还有通讯录里的名单。很多人只是过年的时候发一条复制粘贴的消息,这样的友情怎么维系呢?既然彼此的存在对对方的意义不大,我觉得大可不必浪费大家时间。如果真的需要帮助,我们不会因为有没有发拜年短信而拒绝伸援手。我的拜年名单不多,但是每条信息都是自己写,而且都是针对性的,写上对方名字,这是我的诚意。

我们的生活需要有所取舍,董卿今年没上春晚,在我看来是个漂亮的转身,她的文采已经让众人折服,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让她绽放,她正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状态,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追求的,放下过往,奔向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