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 草稿

我非常喜欢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读得爱不释手。

全书分了十三章,作者让我们懂得了很多儿童的内心世界,好像在解剖一个儿童的成长,又告诉我们儿童的哪些特征需要得到及时帮扶,让我们重视儿童的教育和帮扶,此书是不可多得的把内容写得非常清楚,又浅显易懂的心理学书籍。

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归结为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但它与成年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儿童还不够成熟,因此,对儿童的引导则显得至关重要。假如我们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那么,经过两万年之后他们终究会发展到成年人的文明水平,但这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成年人必须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指导。尤其是儿童早期对生活形成的误解,要及时去纠正,不然这种误解将决定他们今后的生活。

在儿童成长中,家里的弟弟妹妹的到来,会让儿童失去父母更多的关注,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引导。几乎所有孩子要么属于被溺爱,要么属于被严厉管教的类别,还有生来身体虚弱或身体器官残缺的儿童,这三种儿童的处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欠缺感和自卑感。为了应对这种欠缺感和自卑感,他们会产生一种超越自己潜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过度自卑感和过度优越感都是对儿童成长有害的。我们发现那些因为过度自卑感引发的野心膨胀的儿童永远得不到满足,这种不满足感使得儿童一事无成,因为它源于不相称的野心。他们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他人,所以这一类人发展到极致,注定会变成不负责任的人或沦为罪犯。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他们都是绝对的自我主义者。

父母或监护人不能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人们普遍缺乏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这就是许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学校生活犹如一场噩梦。不堪回首的原因。在我们期待理想学校的出现以弥补父母教育的不足时,我们也应该明确指出父母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错误。孩子在学校遭遇失败意味着他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气馁起来开始回避有益的途径和任务,并时刻寻求另外的途径寻求一条通往自由的快捷之路,他不选择社会认可的康庄大道,反而选择可以弥补其自卑感,并获得优越感的个人小径。违反纪律和法律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尽管他表现得十分大胆和勇敢,但是选择捷径,快速获得优越感的实质却是由于胆怯和懦弱。他们做一些自己笃定会成功的事情,并以此炫耀自己的优越感。

我们该如何引导好孩子的优越感呢?当他们在寻找优越感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认同他们,引导他们在优越感中找到信心,假如那个时候我们打击孩子的优越感,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孩子依靠东西的实质是他需要获得某种支持,好的教师才能读懂这些迹象,才能用同情和理解来帮助孩子消除潜在的问题。如果孩子喜欢依靠在某东西上,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具有焦虑和依赖性等特质,把他与我们熟知的类似儿童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重构这个类型的孩子的人格,即被溺爱孩子的人格。

孩提时遭受过虐待的孩子,会造成他冷酷的性格,使他们心生嫉妒和恨意,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这种类型的嫉妒不仅会出现在地地道道的流氓地痞中,还会出现在正常的人群体中。当这些人管教孩子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的童年不应该比自己的童年更幸福。这种观点和想法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严厉对待的人的心态。刻板、专横的教育是徒劳无益的,它只能让孩子疏远教育者。这个鸿沟最好由公正的,有同情心的局外人来填补。这个局外人,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学会基于客观事实来解释人格,这种客观事实表现为个体有目的却无意识的追求。

个体心理学特别强调将社会公德心看作是检验儿童发展的标准,因此,个体心理学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和评价儿童的生活方式。因为一旦儿童在生活中遭遇问题,他就会在这种情景暴露出他是否已为该情景做好准备,他的表现反映出他是否有社会情感,是否有勇气,是否能够理解有益的目标,接下来我们会发现他努力追求优秀的方式和节奏,自卑感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强度。所有这一切都紧密相关,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牢不可破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牢不可破,直到发现错误并得到重构为止。

当一个孩子屡次犯错时,老师或者父母就会带着偏见来对他进行处理,认为他屡教不改。相反,如果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都表现得很好那么,人们基于总体印象,就不会过于严厉地处理他。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来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犯错。

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他的成长,要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每当孩子遇到一个新困境,他总是想以前的错误中兜圈子。认识到这一点同样也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活动的绝妙之处在于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我们行动的方向。因为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调节我们所有的行为,也是我们人格形成的基础。通常。只有当错误的观点不断得到批判和分析时,理性常识才会出现。

如果哪个孩子要求得到老师更多关注,只会惹怒老师。学校这个情景对被宠坏的孩子来说是危机四伏,但我们要知道,这些孩子最开始远不是内心恶毒和屡教不改的人。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他设定的目标所决定,他所有的活动都指向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两者之间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学校忽视了这种情形下的儿童的心理,既没有表现出适当的宽容,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设法消除产生冲突的根源。惩罚对他没有意义,因为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学校不是他呆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 草稿)